台社研究論壇 06 《批判連帶:2005亞洲華人文化論壇》

〈2005亞洲華人文化論壇〉於台北舉行,其目的在於推動華人批判圈的對話。華人的生活圈和生活網路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批判性的知識分子社群彼此之間如果沒有關係、沒有連結,也就無從介入主流所謂大中華經濟圈的論述,對抗資本的剝削、華人的種族主義以及潛在的霸權主義,或是其他問題如種族歧視等。更為積極的來看,我們希望透過看到不同華人社會存在的歷史經驗,相互參照各地華人不同的社會文化脈絡,而能更為開放的了解我們自己的生活處境,甚至轉化我們既有的思考方式,彼此可以成為批判性的資源。同時,做為亞洲的主要人種之一,華人社會的批判性連結是整體亞洲區域統合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我們期待這樣的論壇是走向區域和平的一種機制。

序言

陳光興

 2005年一月十一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北市文化局、清大亞太/文化研究室、文化研究學會、族群平等聯盟、交大新興文化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了2005年亞洲華人論壇,地點在在台北清華大學月涵堂。
  作為這個會議的組織者,先說明這個論壇的動力之所在。
  記憶中這個論壇不是第一次辦,1998年我們第一次辦兩岸四地文化研究的討論會,2000年在那時候的龍(應台)局長的亞太城市計畫支持下,以亞洲城市中華人的文化生產為主題,辦了第一次與亞洲華人相關的論壇,焦點在了解各地思想性文化刊物的狀況。
  支撐這些活動的基本想法其實很簡單,也很樸素:華人的生活圈和生活網路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既有的關係網絡是以商業及親屬為基礎,乃至於國與國之間的外交關係,但是批判性的知識分子社群彼此之間沒有關係、沒有連結。
  我們認為這樣連結的意義,當然不是在搞泛華主義、更也不是在搞華人民族主義。恰恰相反,在主流所謂大中華經濟圈的召喚中,批判圈不能夠繼續閃躲華人/中國人的身分認同,而必須積極的介入這個不斷在發生的過程,連結正是在拉起批判性的網絡,對抗資本的剝削、華人的種族主義以及潛在的霸權主義,或是其他問題如種族歧視等。更為積極的來看,我們希望透過看到不同華人社會存在的歷史經驗,相互對照,能夠更為開放的了解我們自己的生活處境,甚至轉化我們既有的思考方式,彼此可以成為批判性的資源。
  所以我們企圖在推動這樣的對話,其實是在想要找到一些線索可以連結起來,相對應於不管是資本或者是國家,希望最起碼在批判圈能夠形成某一種連結,在未來特定的狀況中可以共同面對一些危機或是不好的狀況,否則因為這個網絡不存在,到時候我們根本連反應的一些基礎都沒有。
  把問題更上綱一些來談,在亞洲的範圍內,華人人口相當龐大,對整個區域邁向統合的過程中,是相當關鍵的力量。如果亞洲統合的前提之一,在針對九一一事件以後全球政治的轉化,也就是制衡美國軍事帝國勢力的擴張,那麼華文世界的統合的積極意義正在於此。但是如果華文世界本身沒有對應的機制存在,本身的互動沒有形成,要如何能夠對亞洲的統合有所貢獻。
  在另一個層次上,華文做為一種國際語言,在所謂全球化的語境中,是讓這個世界能夠更為多元的重要力量,否則如果都以新自由主義的邏輯,將世界剷平,崇尚英/美語就跟崇尚資本一樣,世界就會越發單一、乏味。但是在此前提下,我們也同時看到,在新馬地一帶,從中國大陸以及港台文化的產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反之不然。要如何清楚看到這些華文文化跨國流動的具體發生,也清楚的看到流動的單向性,才有可能扭轉這樣不均衡的發展,會是批判圈互動初期的重要認知。
  以上的想法是推動本論壇的主要動力之所在。

 這次在構思這個論壇議題設定的時候,台灣社會研究的內部討論希望跟當下的變動能夠有更為緊密的結合。2005年是歷史上劃時代的萬隆會議的五十週年,或許在台灣社會的脈絡裡談萬隆會議會是一種契機,因為台灣在戰後被劃入美國主導的資本主義陣營,第三世界主義在台灣幾乎沒有造成任何影響,而在其他的地區,包括新、馬、包括中國大陸以及廣大的第三世界地區,印尼的萬隆會議事實上相當深遠的影響,現在整個世界的一些格局都跟那時後對於世界的想像有關。
  所以本論壇的第一場就是以第三世界的連帶為主題,想要擺在亞洲及華文世界的語境中重新討論第三世界想像的重要性。事實上對於華人世界來講,亞洲的意思或許是很不清楚的東西,所以在這個整個結構裡面,我們希望能夠回顧過去-最起碼是在戰後這一段時間-的一些狀態,在戰前有很多華人世界之間的連結是很緊密的,那到了戰後因為冷戰結構的出現、因為第三世界連結問題,很多東西被迫中斷,那現在重新好像看到了一個契機,可以重新產生一些連結,那到底要做什麼?所以我們提出一些批判性的回顧視野,在第一個論壇就是這個場次中間可以展開。本來的規劃請陳映真先生來談那段歷史到底在造成一些什麼樣的影響?現在作為一種思想的資源,我們可以重新找回來什麼東西?可是陳映真先生身體不好,沒辦法趕回來。但是我們在本書中還是有幸獲得陳先生的允許,刊載了他的近作,呈現他對第三世界問題的思考。
  第二場的想法是在想像這個互動關係裡面,到底會有一些什麼相互參照的可能性,跟它中間會遇到那些困難?也就是說,不同地區的華人社群因為不同的歷史的關係,所以它有一些不同的歷史經驗,可是我們彼此之間事實上並不太清楚,那或許可以成為一種相互參照的資源,也就是重新認識我們自己的處境,並改變既有的一些關係。
  第三個場次,焦點是集中在台灣的問題,那有一個很強的動力是我們企圖想要理解不同地區的華社,包括日本、韓國這些地方,到底怎麼看待所謂的兩岸關係?這個其實是一個還蠻尖銳的問題,因為台灣基本上就是把門關起來,不是說我要獨立,就是我要統一,可是這些鄰近地區到底是怎麼看待這一些問題。台灣包括知識界不是很清楚地能夠掌握周邊國家的想法,所以我們安排了這場希望開始去認知到我們的鄰居,至少是操華語的地帶,怎麼看待這個兩岸問題。我們認為兩岸問題不是簡單的“國內”問題,更不是所謂美中台政府之間的三角習題,而是亞洲整體區域性的問題,其中華文世界裡具有批判性的民間視野是需要被重視的。在幾位引言人的發言後,幾位大陸的朋友們也加入了討論,在亞洲華人的空間中,開啟了兩岸知識份子之間的對話。我們發現這個亞洲華文語境的出現,確實有助於打開關閉在民族主義空間中來思考問題。期待對於兩岸問題的討論能有更為開放及豐富的想像空間。我們也期待台灣社會的國際觀,能夠更具有亞洲民間的視野。
  本書呈現的第四場──華/漢人種族歧視問題,是在前一天於文化研究學會年會時的一場圓桌論壇,對於華人在各地華文社會中所存在的種族歧視問題進行反思。其實在華人社會中,基本上排斥這個問題的討論,認為是問題不嚴重,也因此從華人身分,對華人社會中種族主義的研究及反思相當少。種族議題被忽略可能是華人(特別是漢人) 處於社會上相對優越和中心的位置,不管是政治上、經濟上、還是文化上,故無法看見弱勢和邊緣少數族群的生存狀況,也聽不到他/她們的聲音,甚至以為華人社會是種族共融的地方,認為種族主義只存在於西方社會的產物。但華人社會真的這麼民族共融嗎?真的這麼能接受外來者嗎?真的沒有種族主義的出現嗎?在這場桌論壇中,與談人從不同華人社會(包括臺灣、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在地狀況出發,初步的嘗試去梳理華漢種族主義形成的歷史文化脈絡,比較華漢種族主義在不同華人社會出現的形式,分析其特點及其運作的機制,以及其對其他族群產生的後果。我們認為這是一場有歷史意義的圓桌論壇,是華人批判圈自省的起點,因此將這次的圓桌討論也納入本書,期待能夠激發未來更為深入的研究與反思。
  由於以“亞洲華人”之名為知識聚會的場合不多,特別是還處於初步接觸的過程,在當場也引發了很多的困擾與質疑。但是與會者在會後的聯繫中,認為這樣的聚會將原來熟悉的思考方式造成了問題化的效果,也因此期待這樣的互動空間能夠繼續出現。做為論壇的推動者,我們會因應情勢的變化,持續推動亞洲華人批判圈的對話。

目錄

序言:編者的話/陳光興
局長的話─後殖民視野中的華人批判圈/廖咸浩
謝誌/陳光興

Ⅰ.華人、亞洲與第三世界的連帶:批判性的回顧

對我而言的「第三世界」/陳映真
另一場電影/侯孝賢
批判連結:回顧與前瞻:馬來西亞的狀況/張永新
新加坡多元社會中的文化生產與社會運動/柯思仁
關於「亞洲」與「華人」連帶的想像/孫 歌
除了談生意,華人的連結在哪?/夏曉鵑
現場提問與對談/陳光興等

Ⅱ.探索未來:華人社會互相參照/平等的可能性

尋找台北城市書寫的意義:一場與現代化的遭遇戰/朱天心
中國革命和亞洲討論/賀照田
談「中華性」當中的「殖民性」/羅永生
視線:裸露、錯叉或交匯---亞洲民眾戲劇的回流/鍾 喬
經貿投資未必促進海峽兩岸人民互信/陳信行
現場提問與對談/劉紀蕙等

Ⅲ.各地華人群體如何看待兩岸問題

淺析馬來西亞華人社會對台海兩岸的觀點/王維興
新加坡政府及人民對兩岸關係的看法/蔡明發
日本人對台灣認識/松永正義
一個和平主義者的觀點/簡錫土皆
華人群體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錢永祥
現場提問與對談/馮建三等

Ⅳ.華/漢種族歧視

「漢人」「種族歧視」的理論邏輯初探/陳光興
種族、階級與國際分工:台灣人的種族主義初探/夏曉鵑
港式華漢種族主義的運作與邏輯/古學斌
素質論、文明教化和通感種族主義/嚴海蓉
華裔馬來西亞人的種族主義/唐南發
新加坡華族社群中的「種族主義」現象/柯思仁
現場提問與對談/趙 剛等

附錄:
學者簡介
2005亞洲華人文化論壇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