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社研究論壇35《創造國族:羅摩誕生地運動與恐懼自身》
Creating a Nationality: The Ramjanmabhumi Movement and Fear of the Self



作者: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
什卡.特維迪Shikha Trivedy
沙.馬亞南Shail Mayaram
阿育.雅歷Achyut Yagnik

譯者:李孝智
校譯者:黃詠光
出版: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發行:唐山出版社
ISBN:978-986-06001-1-7
售價:360元
出版日期:2021年4月

 

作者簡介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

發展中社會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Developing Society, CSDS)院士,社會學者與臨床心理學家。多年以來,他走的路已經逐漸溢出正式的社會科學與正常的學術關懷之外。他的研究興趣集中在暴力的政治心理學、知識的文化、烏托邦與願景、人類的潛能與未來。他目前的研究是關於種族清洗與殺戮。他長期以來的研究主題關切與尊重邊緣化的範疇與知識系統,以及對於人類的問題那些專家導向與套裝的解答抱持著強健的懷疑主義。

他的著作包括了:《另類科學》(Alternative Sciences)、《在心理學的邊緣上》(At the Edge of Psychology)、《親密的敵人》(The Intimate Enemy)、《板球之道》(The Tao of Cricket)、《民族主義的不正當性》(The Illegitimacy of Nationalism)、《野蠻人的弗洛伊德》(The Savage Freud and Other Essays in Possible and Retrievable Selves)、《一趟前往城市的迷惑旅程》(An Ambiguous Journey to the City)、《國家的羅曼史及熱帶的異議的命運》(The Romance of the State and the Fate of Dissent in the Tropics)、《時間彎曲》(Time Warps)、《時間跋涉》(Time Treks)與《諸傳統、暴政與烏托邦》(Traditions, Tyranny and Utopias)等書。包括本書在內,他同時也與人協作共同編著多本書籍。

南地是墨爾本後殖民研究所(Institute of Postcolonial Studies, Melbourne)的榮譽研究員,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高等教育全球科學委員會(Global Scientific Committee for Higher Education (UNESCO))的成員。多年來他一直參與的行動組織包括了新德里生態與食物安全中心(Centre for Ecology and Food Security)、公民自由人民聯盟(People’s Union of Civil Liberties)、德里文化選擇與全球未來委員會(Committee for Cultural Choices and Global Futures)、大英國協人權倡議(Commonwealth Human Rights Initiative),以及蒙特婁文化之際研究所(Intercultural Institute of Montreal)。

什卡.特維迪(Shikha Trivedy)

資深自由記者與專欄作者。她長期關注於社群衝突、少數宗教社群與低種姓的政治,以及印度教本色(Hindutva)基本教義派與國族主義政治在全國與地方政治中的發展。近年來關注對於底層與弱勢社群影響甚鉅的《公民身分修正法案》(Citizenship Amendment Act)以及隨之而來造成大量無身分難民的「全國公民身分登記」(National Register of Citizens)政策。本書出版後,她仍長期追蹤阿瑜陀地區在1992年巴布爾清真寺暴力拆除與暴動後的發展。

她近年的報導與政治、社會與文化評論,可見於新興網路媒體「印記」(The Print, https://theprint.in)與新德里電視台(New Delhi Television, NDTV)網站。

沙.馬亞南(Shail Mayaram)

發展中社會研究中心(CSDS)教授,曾在拉賈斯坦、德里與芝加哥等地的大學接受歷史、政治學與社會學訓練。早期著作《抵抗政權:神話、記憶與穆斯林認同的形塑》(Resisting Regimes: Myth, Memory and the Shaping of a Muslim Identity)以及《對抗歷史、對抗國家:來自邊緣的反視角》(Against History, Against State: Counterperspectives from the Margins)探討十三世紀以來的國家形構、抵抗與認同。

她曾是屬民研究群(Subaltern Studies Collective)的成員,共同編著《屬民研究:穆斯林、賤民與歷史的編織》(Subaltern Studies: Muslims, Dalits and the Fabrications of History)。另外,她參與一項亞洲之間的合作計畫,探討亞洲城市中的衝突與共存問題,主編了《別的全球城市》(The Other Global City)。

她長期關心的問題包括國族主義與暴力、知識的去殖民、印度的宗教與哲學,以及殖民主義、東方主義與國族主義三者間的關聯,編著包括本書在內的多本相關書籍與文章。包括《作為對話與自主的哲學:關於達雅.克里希納與羅摩.甘地的對話性沉思》(Philosophy as Samvada and Svaraj: Dialogical meditations on Daya Krishna and Ramchandra Gandhi)等。

本書出版時,她於拉賈斯坦首都齋浦爾的發展中研究所(Institute of Developing Studies, Jaipur)任職。她近期的著作包括了思考巴勒斯坦問題的《以色列作為阿拉伯世界的禮物:來自台拉維夫的信》(Israel as the Gift of the Arabs: Letters from Tel Aviv),以及即將出版的《另一種印度國族主義的秘密生活:從不列顛治世到美利堅治世》(The Secret Life of an Other Indian Nationalism: Transitions from the Pax Britannica to the Pax Americana)與一本寫作中關於政治與非政治伊斯蘭的新作。

阿育.雅歷(Achyut Yagnik)

人權工作者,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亞美達巴德社會知識行動中心(Centre for Social knowledge and Action, Ahmedabad, SETU)的榮譽秘書。該中心投入印度西部的弱勢社群工作。

1970-1980年間,他擔任記者,並積極投入亞美達巴德的記者工會(Working Journalists Union)與出版工人工會(Press Workers Union)。此後他擔任發展中社會研究中心(CSDS)的「人民的對話」(Lokayan)計畫於古吉拉特邦的主持人,以及該邦公民自由人民聯盟(PUCL)的秘書長。他是蘇拉特社會研究中心(Centre for Social Studies, Surat)出版的古吉拉特語研究性期刊《意義》(Arthat)的創辦主編,也曾是東京聯合國大學(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Tokyo)的研究員(1986-1987)。自1982年後他一直任教於古吉拉特大學的發展溝通研究所,並在哥倫比亞、芝加哥與柏林等大學授課。他在1981-1985年間擔任印度重要的社會評論週刊《經濟與政治週刊》(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EPW)的古吉拉特邦特派員。

他有數本古吉拉特語的著作,並與本書幾位作者共同撰寫本書。他目前投入於組織一個全國性的平台「論壇21:為了捍衛無聲的社群對於生命與生計的權利」(Forum 21: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to Life and Livelihood of Voiceless Communities)。

 

簡介

閱讀本書,或許會發覺南亞次大陸這個陌生的地方,原來是我們的一面鏡子,可以照見我們平日覺得理所當然的自身身影後,那隱藏暴力的影子。借用南亞的眼睛,可以看清楚我們自己……

印度北方邦的小鎮阿瑜陀是重要的朝聖地,幾百年來當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相處融洽,互相依存。1989至1992年,平靜的小鎮被捲進全國政治,當地一座幾百年歷史的古老清真寺,被宣布為踐踏在印度教羅摩神的誕生地上,遭到數萬湧入的群眾暴力拆卸,事件在全國各地引發社群衝突,造成至少兩千人死亡。

1992年12月發生的事件是獨立後印度政治上的分水嶺,改變了全國許多地區的社群關係,甚至城市發展的紋理。對於許多人來說,拆除事件是難以回復的創傷,一個時代就此過去,無法再回頭。

本書重新敘述了當地居民在事件中的經驗,挑戰了我們對於宗教社群衝突的既有理解。這一系列事件,正是一整個世紀以來,創造一個「真正」的國家與確立主要的族群,這種長期的現代化努力之下的終端產品。交織在故事中,是對於社群衝突的文化、大規模群眾暴力的本質,以及國族主義的政治心理分析。

 

原書推薦語

「本書涵蓋的範疇廣博……並拋出了刺激的想法。」
──《書評報》(The Book Review)

「這本書嚴酷地直視了自從那決定命運的一天起我們一直迴避的那個唯一的問題。巴布里清真寺的拆除將如何進入歷史?……大膽而前所未見的理論化工作。」
──《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

「這本書的紀錄十分出色……敘事緊扣人心並揭露了至今人們不知道的細節。」
──《印度快訊報》(The Indian Express)

 

譯者簡介

李孝智
現職石油行業,人到中年閱讀習慣不輟。著作《澳門一二.三事件:細說六○年代的反殖鬥爭》(台社,2017),以屬民研究的視野,口述歷史的方法,從國族歷史的迷霧裡,試圖還原一個時空的人和事。翻譯本書《創造國族》,從政治意識形態的迷霧裡還原羅摩誕生地運動,是知識上的習作,也是思想上的領悟。

 

校譯者簡介

黃詠光
畢業於台大城鄉所碩士班,曾投入樂生保留與反迫遷運動。此後西遊印度,取經他方,不學無術,樂此不疲。旅印十年,曾就讀於位於印度班加羅爾的文化與社會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Culture and Society),目前為印度理工學院德里分校(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elhi)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目錄

序|寫給最黑暗也是最光明的時代:《創造國族:羅摩誕生地運動與恐懼自身》──拒絕虛妄的現實主義備忘錄
黃詠光□著

譯者序|走出意識形態的迷霧
李孝智□著

前言
第一章
I  開端
II  過去

第二章
III  誕生地爭奪戰
IV  對抗反應

第三章
V  創造國族
VI  家族生意

第四章
VII  印度教本色作為種姓印度教徒的經典哲學
VIII  暴力與生存

第五章
IX  災後廢墟一
X  災後廢墟二

第六章
XI  最後一擊
XII  阿瑜陀「第一次」暴亂

附錄|譯詞對照、作者、譯者、校譯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