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第44期:

編輯室報告

春秋責備賢者,博格責備中國。自由主義左派的美國學者博格關切近年來日趨嚴重的全球範圍不平等現象,並呼籲「富裕稍遜但相當強大」的中國(當然沒理由不包括世貿組織裡其他更富強的成員國)當敢為天下先,謀求全球經濟秩序的重塑,使它能夠反映所有參與者的需求與利益。博格對中國的期望當然有一策略性的聰明在:如果連不那麼富強的中國都願意調和國族利益與世界正義,那富強如美國者能有任何理由不草偃景從嗎?對中國大陸這些年來的改革開放,博格有很正面的評價,因為按照世界銀行的國際貧窮線標準(每人每年392.88美元),中國大陸的赤貧人口從1987到1998年期間,遽減了百分之三十。但在同一期間,全球的赤貧人口則增加了百分之十二。

對博格而言,如何消除這種富國之廄有肥馬、全球之野有餓莩的現象,是所謂全球化時代的關鍵道德問題;要探討全球化,就無從迴避探討「全球性的防止貧窮和全球性的經濟成長」此一議題。要達成一個有世界主義襟懷的經濟正義目標,博格並沒有寄望於流行於全球化論述中的全球統理機構(例如各種NGO和NPO),反倒是責備於國家機器。了然於當今全球經濟秩序的意識型態基石是新自由主義,後者以「市場自由」正當化甚或自然化那蕪蔓全球的貧窮現象,博格在植根於平等與正義問題意識的(以羅爾斯為代表的)一種自由主義傳統中找到批判武器。根據羅爾斯,對一套經濟秩序的正當性評價,是以它的後果是否有利於最低社經地位的人群而定,博格則進而把羅爾斯設定的民族國家尺度擴大到全球尺度,從而申論強國應履行世界主義的「消極義務」,而後者恰恰是美國所拒絕擔當的。對博格而言,一個政府如果只為自己的國族之私而不拔一毛以利天下(即,不履行消極義務),那麼這不比一個人「殺害陌生人來促進自己子女的前途更站得住腳」。博格的這篇論文即是試圖規範地(輔以經驗資料)證明各強國政府(而非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或世貿組織這隻看得見的手)應當為一個更平等、更公道的世界經濟秩序的到來負責。博格是全球化時代的洋孟子,舉世滔滔皆言利,彼獨言義,而勤勤懇懇之言最終總只能落到眾梁惠王的聾耳朵裡,則似是不卜可知。至於以一個來自最大強權的國度的學者身份,卻要求剛剛開始脫貧的中國作為世界正義急先鋒,是不是會招致「西方中心主義」或是「虛偽的普遍主義」或是「帝國主義」等程度不等的質疑眥罵,那就不得而知了。當然,我們還是比較希望「發言內容」能被公正的讀者視為可以相對自主於「發言位置」。

話說回來,這樣的一種關照全球尺度經濟平等的問題意識,還似乎真是完全拋在台灣知識圈的關心軌道之外。當然這不全怪本地知識份子眼界不遠心胸不大,畢竟,台灣不是國際強權也沒有國際舞台,而人們呢又總是不會設定超過他(她)們自己在既定歷史條件下所能達成的目標。但是,台灣範圍內的經濟平等與社會正義呢?似乎也一向乏人聞問——那這又如何解釋呢?不惟如此,反而到處是附和新自由主義快板的「天下雜誌派」,引亢高歌全球化、欣然自命指路人。「全球化」這個高度籠統的意指,在其表面的經緯萬端之後,其實經常無例外地朝向兩個所指:(民族)國家式微說以及社會正義過時論,而後者更是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刀斧手,側身於國家式微說的布幔之後。對新自由主義者而言,腰斬社會正義必先斷頭民族國家。在這個新的但也是長久以來唯發展主義與平等正義之間的鬥爭中,民族國家的政策能力與規約能力於是被質疑。

本期瞿宛文的〈全球化與自由化之後的台灣石化業〉一文不是直接就社會正義立論國家之重要,在台灣,這可能一樣是得落到眾人的聾耳朵裡頭去!她是直接就經濟發展立論國家產業政策之重要;發展中國家若要維持健康的產業政策,就必須維繫國家機器的相對自主性,讓它定方向、做規範。這個「修正學派」的說法自然是直接和新自由主義(或新古典經濟學派)的立論旨趣大相逕庭。瞿宛文以台灣的石化業在1986年後的自由化為例,說明國家的產業政策仍應扮演重要角色。她並非籠統的反對自由化,而是細緻地將自由化分為對外自由化(例如關稅以及非關稅壁壘的降低或排除)與對內自由化(例如國家的去管制化),並發現前者對台灣原本就有競爭力的中游石化業不但不是壞事,反而是有鼓勵出口效果的好事。相對而言,意味自我解除產業政策制訂與執行的「對內自由化」則帶來非常令人擔心的後果。像石化業這樣佔用龐大社會與環境資源的「成熟產業」,如果沒有國家的前瞻性與宏觀性產業政策進行調整,那麼這種產業只會慣性地浪費社會與環境資源,不求產業升級,只求量的增加,最後將導致巨大的產能過剩。瞿宛文憂心地指出台塑的六輕在國家的去管制政策下出線與中油競爭,但它的利基其實只是在廉價通用化學品的市場上增加產量,並以中國大陸為主要出口對象,但中國大陸像其他新興工業國一樣,也勢將發展自己的石化業。八○年代中後期之後,國家官僚既然放棄了主導產業政策的意圖,當然也就喪失了認真評估的依據,而環保也自然在放任的大帽子下失去了任何著力點。更可議的是,在台灣,以六輕為例,放任也並非真放任,而是又放任又補助,任由企業順著兩岸的地緣政治和「民主化」(即,財團操縱的利益政治)的風向,幾乎無阻礙地對全社會予取予求。因此,「回歸市場」似乎只是一個誤導的表面,國家的去管制化只能讓重大的產業發展課題從體制逸出,成為受利益輸送與兩岸拔河影響的禁臠。瞿宛文因而說:「去管制化是一糾結並背離理性政策原則的過程」。至於有人可能會說,國家在全球化下的政策空間本來就一定會萎縮的,瞿宛文並不同意這種宿命論說法,指出財團打大陸牌有效是因為特殊的地緣政治因素,而非泛泛的可歸之於「全球化使得國家無政策空間。」

救援國家的相對自主性——是趙剛的論文和博格與瞿宛文兩篇論文同站的一塊地基。油光粉亮、曼妙輕盈的流行論述喜歡動不動就在論辯中高高舉起本質主義告發牌——「你這是本質主義的提法!」,但這並不妨礙告發者兩手策略地把國家進行本質主義的圈定——國家一定得是壓迫與規訓的機構。在左翼或是批判知識份子的歷史實踐中,對國家機器及其主導意識型態(例如唯發展主義與族群民族主義),當然是矛頭常指的:反對戰爭、反對好戰的國家、反抗國家的警察暴力、反對國家的誘人入罪、反抗官商勾結的國家、甚至反抗某種國家主義下的平板文化地景……,但儘管這些,是否我們還是應該捍衛國家(作為一個矛盾的歷史整體)的某些進步內容,例如它的(誠然有限制的以及誠然不均等發展的)普遍主義(或至少,包容主義)的權利論述(例如,同志也可結婚、愛滋病患也有工作權、娼妓應有人權與工作權、變性人也可領養、「外勞」也應該有公民權)與它對社會正當性的需求?當社會與空間極化現象在全球、區域、以及民族國家範圍內日趨惡化的今天,如果我們放棄了對國家的進步動能的維護或是責成(好比在台灣談責成比維護更符合現實),我們是否也就是放棄了對被貧窮化與邊緣化的廣大人群處境的介入?這也許是趙剛這篇論文的首要提問。趙剛進而也指出,為何反全球化,並非只是因為社會極化的急速加劇,也是因為全球化帶來了激進民主甚至憲政民主的危機。要將國家從市場的殖民中抽離出來,就必須經由市民社會(相對於民粹社會)中的社會運動。因此,面對新自由主義的挑戰,社會思想應該面對的是如何培力民主主體從而社會性國家。具有批判主體性的公眾與社會運動因此將和「相對自主的國家」一起對市場進行規約,使市場鑲嵌於市民社會與社會性國家之上。趙剛將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視為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階段,是新一波的對時間與空間的壓縮,特別表現在立基於所謂「實存時間」的經濟、政治與文化霸權上。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慢社會學」作為一種反對全球化的「前策略」,強調反思與公共論壇、提出多重尺度空間的串連與對話、召回整體主義的社會認識論。趙剛不改其志,不認為任何形式的以鄉梓為空間基礎的認同政治是有效的反全球化手段,不惟如此,甚至還可能退化為反動的極右政治。在這篇論文中,趙剛和多位國內學者與台社同仁討論了相關問題,並提出了不同看法。《台社》希望這樣的以拉開論點差異為手段的對話,能夠拓展我們對全球化議題的更加複雜化的思辯。當然,若要在將來進行更複雜的辯論,對於台灣或是區域經濟與社會的性掌握是不可或缺的對話基礎之一,例如台灣在「全球化」之下,什麼樣的人群將首當其鋒?攸關眾人福祉的醫療、住宅、社會安全、教育、與媒體等機構將面臨什麼挑戰?國家已經以及將會如何轉變?社會控制是否以及將如何轉變?保守與反動力量將如何面對或是挪用全球化的勢頭?關於這些問題的具體經驗知識也是趙剛這篇以理論對話為主旨的論文的有待發展之處。

以上就是本期「三論全球化」專題所收進的三篇論文,是《台社》在1999年六月34期的「國家與全球化專題」,以及2000年六月38期的「勞工與全球化專題」以來,在兩年半之內對全球化議題的第三波介入;如果把2001年六月42期的「挑戰新自由主義專題」也算進來的話,本期可算是第四波論述介入了。雖然如此,坦白說,在台灣,關於全球化以及相關議題的討論,雖然人聲嘈雜,仍然大致是在一個剛開始的階段,很多重要的實質議題大多只是點到為止無以為繼,例如前陣子因成大MP3事件而沸騰一時的有關知識財產權的討論,也惜乎沒有升高到一個更宏觀、更理論的層次。本期王佳煌〈評「知識經濟」——兼論台灣的國家發展策略〉可說是嘗試深化關於「知識經濟」討論的一個努力,指出流行的斷代提法並不成立,因為「所謂知識經濟只是新瓶舊酒,實際上是資本主義最新的轉型階段,而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剝削與壓迫問題並未因知識經濟而解決。」我們期待有不同的論點加入這個重要議題的討論。

本期的一般論文有兩篇,除了王佳煌關於知識經濟的論文外,另外一篇是就何春蕤的〈性、權力與鋼管辣妹pub:一個田野的觀察〉。這是何春蕤繼《台社》41期〈自我培力與專業操演:與台灣性工作者的對話〉後,循著這個主題的第二篇論文。在這篇田野觀察細膩獨到的論文中,何春蕤繼續挑戰「忌性派」的女性主義論述,嘗試藉由具有「當代服務業基本精神」的鋼管辣妹的專業操演,指出被主流女性主義論述視為需要被同情或是解救的女子,其實往往是很強悍、很有手段、很有主體性的女性。何春蕤嘗試指出,之所以有如此的鋼管女子,關鍵在於是否能發展出一種適合性產業(作為一種正當的服務業)的空間與文化機制(例如工作倫理與勞動過程標準化)。因此,何春蕤不是在唯意志論地鼓吹性產業女子本身多麼有力,也不是要把新興性產業描繪為女性天堂,而是拉出了一條(女)性壓迫與解放的歷史的、文化的、與制度的解釋。對何春蕤而言,忌性派的性/別文化觀、國家持續的對新興性產業的非法化與掃黃、與黑白兩道的壓迫,是使鋼管辣妹的自主性和工作條件被打壓的結構性原因。「色情行業的歷史形貌在一個程度上來說,和官方的掃黃態度很有關連」,何春蕤這麼說。何春蕤的論文的批判標的因此有二:忌性派女性主義的「女性全然被宰制、被剝削」想像,以及進行罪罰化與威權掃黃的國家機器。而這二者的政治似乎又是首尾呼應的。

或許是由於今天台灣的「自由派」在反對國家的威權主義上的缺席(對照先前在國民黨已呈頹勢之時反對國民黨「黨國威權主義」的滿席),何春蕤的論文不得不接下自由派所丟棄掉的合理棒子,但何春蕤論文的核心魅力還是在於她在G市的鋼管辣妹店一隅所看到的新興性別文化的萌芽——不只是自信的辣妹,還有那懂得尊重女性、學習性別雙向互動的年輕男性消費者。何春蕤的非自由派問題意識,如其自許,是要「協助而非質疑或挫折她們的自我培力」。儘管何春蕤的主要規範性關懷在此,但如果以後的研究能夠將這個鋼管辣妹研究的案例,納入關於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當代服務業」的勞動過程以及勞動條件(例如鋼管辣妹的月薪三十萬元)的更深入、更周延的討論,相信會是十分有趣以及有意義的。

本期的「問題與討論」刊登了大陸學者賀照田的〈制約中國大陸學術思想的幾個問題〉。這是一篇對大陸知識狀況的認真反思,提出了九個問題面,但統而言之,可以說當今中國大陸學術思想的根本問題在於無法提出「內在於人們歷史和現實的真問題」。至於什麼是真問題,賀照田拒絕為人們提供現成菜單,但他的確指出了什麼不是真問題——大凡封閉於理論體系、方法論、或是現實斷片之內的提問,都非真問題。對賀照田而言,理論與方法都應該是隨我們所要研究的問題而定,而真問題也往往不會孤絕於其他真問題,而是會呼群引伴,召喚求知者進入一個由眾真問題所構成的的歷史整體。這對同樣也為理論與方法拜物教所枷鎖、被知識分工割裂的現實斷片所拘禁的台灣知識狀態,聽來是多麼切身啊!對賀照田而言,提出真問題是超越「西方中心主義」和「社會科學本土化」虛假二元對立的唯一道路;沒有真問題作基礎,反西方中心主義或是反普遍主義只能是當代知識犬儒的詭計,透過對知識與權力二分的批判,回過頭來更私密地、更穩固地重建外在於政治與社會實存的學術碉堡。至於沒有真問題的實證研究,那只能是「偽科學」。

賀照田提出的限制知識界的九個問題是:民眾不見了、對民主的淺薄概念化、沒有政治智慧或視野、無法自省其倫理困境、引喻失義的自我意識、對中國的時代定位錯亂、學院去政治化、得外來學術之理形而不得其理神、不信不行遊談無根。這九個具體問題之間其實是有相當程度的內在關連,這是很清楚的,但也有一些內在緊張,例如他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對菁英主義的批判,指出民眾(例如農民、工人、下層市民)在中國學術中的無臉無面;「民眾的主體感覺、精神欲求很少被認真面對」,「一百餘年來菁英和民眾的分離程度於今為最」。那麼,這個問題要如何和第三個問題——如果理解無誤的話,那是一種責成於知識份子的、不乏菁英主義旨趣的責任倫理觀與政治志業觀——關連起來呢?這不得不帶我們到一個由第二個問題所自我逼出的問題:一種不嫌狹隘的民主的理解又是像什麼樣子呢?它如何面對知識/理性/科學和慾望/感覺/民主之間的複雜關係呢?賀照田先生的反思使人想起41期鄭鴻生的〈青春之歌〉及之後42期呂正惠和錢永祥兩位的回應。它們之間竟然有那麼多的內在聯繫,有那麼多的對話可能,儘管它們來自差異甚大的時空背景。看來批判圈的確是一個跨越時間與空間的「全球化」社會與歷史範疇(儘管它的各種內在差異),等待著我們主動地發掘那些總是已經內在於它的對話與共感。

這是《台社》44期的編按。《台社》編委會祝讀者2002新春愉快。


「三論全球化」專題

一國經濟正義與全球經濟正義/博格(44 民 90.12 頁 1-12)

一般咸認為,只要公民對自己社會的基本社會規則、對這些規則的詮釋和應用擁有影響力,他們在運用這種影響力的時候便應該不偏不倚。他們塑造社會秩序的時候,應該使這套秩序對所有的公民都公平,而不應該以有利於自己的家族、省籍、社會階級、性別、種族、宗教、或者語群為著眼點。特別是富有者,尤其不應該利用他們較為強大的政治勢力,使經濟制度朝向對他們有利的方向推移,而剝奪窮人在全國經濟成長和繁榮裡應該公平分享到的福祉。——我的問題是:這力求不偏不倚的義務,是否也應該適用到全球層次?例如,世界貿易組織(WTO)裏的強國成員,包括中國在內,是應該追求對於即使最窮、最弱的國家也公平的國際貿易規則呢?還是應該努力追求自己社會的利益,不用顧他人的利益?在我們今天的世界裏,儘管中國在這方面取得了重大的進步,原本可以輕易避免的營養不良、疾病、和貧窮,卻仍然橫行蔓延。對這樣一個世界,這個問題有重大的意義。

關鍵字:經濟正義、全球化、世界貿易組織

It is widely thought that citizens, insofar as they have influence on the basic social rules of their society and on the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se rules, ought to use this influence impartially. They should seek to make the social order fair to all citizens, rather than seek to shape it to the advantage of their own family, province, social class, gender, ethnicity, religion, or linguistic group. The wealthiest, especially, should not use their greater political influence to shift economic institutions in their favor, thereby depriving the poor of a fair share of the benefits of nat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prosperity. - My question is whether a similar duty to impartiality applies on the global plane. For example, should the more powerful members of the WTO, soon including China, strive for international trade rules that are fair to even the poorest and weakest countries or should they press the interests of their own society without regard to the interests of others? This ques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our world where, despite enormous progress in China, easily avoidable malnutrition, diseases, and poverty are still rampant.

Keywords:Economic justice, globalization, WTO


全球化與自由化之後的臺灣石化業/瞿宛文(44 民 90.12 頁 13-48)

自1980年代後期以來,台灣內外環境皆有重大的變化。對石化業而言,因其已具競爭力,貿易自由化的影響並不負面,出口比例之增幅遠大於進口。影響較大的是政府對國內市場去管制化的部分,亦即中油私有化、並取消中油對煉油以及輕油裂解的壟斷權,以及放寬對資本流動的限制。

國內市場秩序因此全面重整,成為台塑與中油分別率領兩大陣營分庭抗禮的局面。再則石化廠商在國內設廠的難度已大幅提高,因此全球化就成了廠商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在過去十多年內,國外投資之規模已經達到與在國內投資相當甚至超過之地步。而若與以前相比較,國內投資在這段期間成長更快,而這增長大部份是由大陸市場的成長所推動。

產業政策的角色為何?修正學派認為,落後國家可運用產業政策將產業結構當作策略目標來經營,以催生新興產業、重整成熟產業、加速結構轉型與升級。台灣在政治與經濟轉型之際,產業政策架構已有所轉型,在扶植新興產業部分,仍維持發展型國家作法,但在對待如石化業之成熟產業部分,則轉向去管制化模式。但因地緣政治與民主政治的共同作用,這去管制化是一糾結並背離理性政策原則的過程。

全球化與自由化確實會給國家干預能力諸多限制,但本文顯示,既使在自由化與全球化之後,國家仍控制諸多政策工具,如自然資源的分配權與補貼措施等,這些都對石化業的國內生產活動有重大的影響,亦即這些政策的合理性與前瞻性,對於產業的發展具關鍵性作用。

關鍵字:石化產業、全球化、自由化、產業政策、去管制化

In the last decade, liberal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had transformed the Taiwanese economy and affected the functioning of the industrial policy apparatus. This paper studies how these changes have impact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Taiwan'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The study finds that trade liberalization has helped the industry's growth, but the deregulation of the domestic market has made great impact. The CPC would no longer hold monopoly power over the oil product and the upstream petrochemical feedstock markets. The formidable Formosa Plastic Corporation has entered in a big way. The market structure has changed into a semi-duopoly in which the CPC-led coalition faces the FPC. Democratization and social changes have made it much more difficult for petrochemical firms to set up new plants inside Taiwan. Thus, outward investment become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firm's strategy. In the past decade, the amount of outward investment, mostly in the advanced countries, is estimated to be equal to or even greater than that of inward investment. Recently, more and more firms plan to invest in Mainland China, presenting policy dilemma for the government.

According to the revisionist theory, industrial strategy could be an important policy variable for the LDCs. Managing changes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could facilitate necessary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n Taiwan, the state maintained the developmental tendency in terms of promoting growth industries, but switched to the deregulation mode when dealing with mature industries. However, due to geo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domestic political factors, the deregulation process had been problematic.

Globalization does impose constraints on industrial policy. However, the state still retains many policy instruments, which could greatly influence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firm's investment. Thus, the state still retains the power and hence the responsibility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words:Taiwan'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globalization, liberalization, industrial policy, deregulation


為什麼反全球化?如何反?—關於全球化的一些問題的思考與對話/趙剛(44 民 90.12 頁 49-146)

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必須被反對,因為它的意識型態以及實際過程促使國家與社會的市場化,從而帶來激進民主甚至憲政民主的危機,以及社會結構的極化。因為民族國家式微說與國家空洞化的論述經常正當化國家從社會職能上的淡出,因而也需要被反對。反對全球化不能藉由民粹主義或是鄉梓政治的路徑,因為它們經常是前者的配套存在,我們必須要思索一種新的國際主義的可能,在各種空間尺度(包括民族國家尺度)上進行反抗實驗,交換與轉換各個尺度的經驗。本文並提出一種「慢社會學」作為抵抗全球化速度政治的知識與政治路徑,目的則是為了重建「社會性」,抵抗國家與社會的市場化,並使國家與市場鑲嵌於市民社會。唯有以市民社會為基礎的激進民主才能有效馴服市場並使國家復得其社會性。從頭到尾,本文將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視為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階段,因而既是外在更是內在於台灣社會的重要現象。

關鍵字:全球化、新自由主義、民族國家、國家市場化、民主、極化、國際主義、民粹主義、鄉梓政治、慢社會學、社會性、社會國、台灣

The hegemony of neoliberal globalization has to be challenged, because that its ideology and practical processes lead to the marketization of the state and of society and, hence, the crisis of democracy and the polarization of society. Since the "decline of nation-state" discourse, as a major parallel to the prevailing globalization discourse, often, in consequence at least, legitimizes the abdication of the state from its social function, it also needs to be critically examined. 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that anti-globalization cannot resort to populist strategy or "politics of place," it has to call for a new internationalism imbued with appropriate analytics and politics. A "sociology of slowing down" is outlined for meeting the challenge of real-time neo-liberal hegemony. Its key intent is to rebuild the social so that a strong civil society is able to consciously direct the market and the state. Only through radical democracy can the market become tamed and the state become social. Throughout the paper the neoliberal globalization is perceived as a new phase of global capitalism which is both external and internal to Taiwan society.

Keywords:globalization, neoliberalism, nation-state, marketization of the state, democracy, polarization, internationalism, populism, politics of place, sociology of slowing down, the social, social state, Taiwan


問題與討論

制約中國學術思想界的幾個問題/賀照田(44 民 90.12 頁 147-166)

本文試圖從知識生產與其所處的歷史、現實間的應該關係這樣一個視角,對中國大陸近二十年的知識思想狀況,給出一個批判性分析,並嘗試探討改變這種狀況的途徑所在。進而沿著這一結論,對制約著中國大陸學術思想界卻未被學術思想界自覺面對的九個方面給以了扼要分析。以望通過這種直接提供討論點、觀察點的方式而非抽象籠統的呼籲方式,對中國大陸學術思想品質的提升和改善給以具體的推動 。

關鍵字:真問題、內在於我們歷史和現實的真問題、知識生產、惰性知識生產、理論、觀念、理論與觀念的能力邊界、扭結

By employing a perspective that is capable of articulating the norm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production and its historical and social contex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ritically analyze the intellectual condition of mainland China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and to reflect on ways that might bring changes to the inertia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Nine moments which are unreflectively constraining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scholarly thoughts are discusse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dvance a mode of scholarly inquiry that is real question-bound, whereas those grand declarations of position characterized by high abstraction and generality should be jettisoned.

Keywords:real question, historical and social immanence of real question, knowledge production, inertia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theory, concept, limit of theory and concept, entanqlement


一般論文

性、權力與鋼管辣妹pub:一個田野的觀察/何春蕤(44 民 90.12 頁 167-200)

性工作的場域多半被簡化描繪成顧客或業者單向剝削性工作者的地方,本文透過對新興鋼管辣妹pub的深度田野觀察,舉例說明色情行業此刻的特殊歷史面貌以及性工作者在其中建立的操作位置,已經超越了過去的僵化想像。我認為現階段以「挑逗」為主要訴求的新興色情行業為了尋求穩定利潤及永續經營,已經趨向現代服務業的服務精神和運作結構,也相應設計了許多有別於傳統性別權力關係的互動模式,並在男強女弱的傳統「性部署」(deployment of sexuality)中發展出高度異質性的實踐,創造了現代性產業的異質空間(heterotopia)。這些新的互動模式和實踐有可能為青少女性工作者提供較大的主體操作空間,並可能重構性工作的含意和結構,更可能間接影響性別敵意與壓迫在一般主體身上的養成過程。

關鍵字:性工作、鋼管辣妹、異質空間、服務業、膝上秀

The sites of sex work are often simply described as optimum spaces of one-way exploitation. The present essay, through in-depth field studies of the newly emerged erotic dance pubs of Taiwan, attempts to detail this specific historical formation of the Taiwanese sex industry as well as these new sites of struggle established by sex workers, sites that have transcend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imaginary of victimization associated with sex work. I believe at the present moment the new sex industry that is forming itself on the mode of flirtation is moving toward the practices of modern service industries in order to foster a steady rate of profit and its own continued operation. Such new practices have then in turn forged new models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genders, creating many highly heterogeneous practices within the traditional deployment of sexuality, thus creating numerous heterotopias among today's sex industry. It is stipulated that these new interactive models and practices are likely to create more room and autonomy for teenage girls who are entering the erotic dance industry, reshape the structure and implications of sex work in general, an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modify the gender hostility and gender oppression that have come to shape the socialization of all girls.

Keywords:sex work, teenage erotic dancers, heterotopia, service industry, lap dance


評「知識經濟」—兼論台灣的國家發展策略/王佳煌(44 民 90.12 頁 201-)

本文評述「知識經濟」的定義與概念問題,兼論台灣在所謂「知識經濟」或知識資本主義體系中的發展機會與問題。首先,歐洲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定義的知識經濟在表面上較有系統,實際論述有其內在偏誤。我國追隨此一流行風潮,卻未經過深刻的檢討與批判,如此擬定、執行的「知識經濟發展方案」與相關政策思維必然是片面的,效果恐難令人滿意。其次,所謂知識經濟只是新瓶舊酒,實際上是資本主義最新的轉型階段,而且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剝削與壓迫問題並未因知識經濟而解決。最後,本文認為,台灣應該從全球、區域、國家三個不同的層次著眼,制定政策與計畫,才能在資本主義中求生與發展,而非追求流行的口號。

關鍵字:知識、知識經濟、雁行理論、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商品鏈

The paper criticizes the definitional and conceptual difficulties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on the one hand, and discusses how Taiwan should try to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e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on the other. First, the definition of the OECD seems to be systematic, but the arguments are characterized by biases. The Taiwanese state copies the catchword, formulating plans and policies without profound examination and criticism, which makes one doub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ose policies as they are partial. Second, there is nothing new about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because it is just a new name of the capitalism currently in reorganizing. Moreover, the exploitative and repressive features of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remain. Lastly,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Taiwanese state should formulate plans in view of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olitico-economic structures to survive and develop in the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Keywords:knowledg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flying-geese model, capitalist world system, commodity chai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