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社近期活動如下,竭誠歡迎您蒞臨參加:

兩岸思考、實踐視野的交匯與辯證——《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扎根與遠望》新書論壇

時間:2022年12月3日(六)13:30-18:10
ZOOM會議室ID:874 8120 1910
與談者:鍾秀梅、朱偉誠、賀照田、蘇敏逸、陳明、冷霜、姜亞築、王智明、李娜、莫 艾、鄭亘良、陳慈立、葉守禮、吳永毅、魏玓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協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當代台灣史讀書會、新國際
*報名成功者,主辦單位會於會議前統一寄送會議室密碼*

探求新的兩岸思考空間:《理想主義重建是否必要?如何可能?》新書論壇

時間:2022年6月19日(日)14:00-17:20
ZOOM會議室ID:820 8590 5939
與談者:鍾秀梅、朱偉誠、賀照田、李娜、黃琪椿、劉雅靜、劉璧嘉、黃道明、莫艾、姜亞築、李亞橋、張宗坤、張馨文、鄭亘良、魏玓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協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當代台灣史讀書會、新國際
*報名成功者,主辦單位會於會議前統一寄送會議室密碼*

2022年5月5日(四)13:55-17:30 新書論壇「農村土地改革與工業化」研討會,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第一、第二會議室 & 線上。

主講:瞿宛文(中研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
主持人: 陳永發 (中研院院士/近史所通信研究員)、蔡明璋 (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
專題評論人: 薛化元 (政治大學台史所教授)、劉瑞華 (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子新 (東華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侯嘉星 (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發展與人口研究計畫

2021年10月30、31日(六、日) 2021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 《社會之疫,批判之苗》,線上、東海大學社會科學院(最新訊息請點學會網頁)

台社新書線上座談《這裡是羅德斯:東亞國際主義的理想與現實》

時間:2021年3月27日(六)14:00~16:00
地點:ZOOM會議ID: 522 542 9564 (密碼將在會前一天發至報名成功者的電子信箱)
報名網址:https://reurl.cc/WE8Wqy

主持人:徐進鈺(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介紹人:白池雲(韓國首爾大學統一和平研究院助教授)
回應人:(照姓氏筆畫排列)
王智明(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
白真松(清華大學亞際文化研究學程碩士生)
陳光興(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共同主編、《人間思想》主編)
回應與討論:崔元植(韓國仁荷大學名譽教授)
翻譯協助:白池雲、宋嘉俳(韓國首爾大學)、延光錫 (韓國朝鮮大學)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陽明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
協辦單位:唐山出版社、台灣社會研究學會、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中心


2020年11月7、8日(六、日) 2020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 《疫情、災難與社會部署》,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公誠樓(最新訊息請點學會網頁)

2019年10月26、27日(六、日) 2019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 《向前走?倒退嚕?—進步/保守思想與實踐的盤整和反思》,高雄師範大學和平校區(最新訊息請點學會網頁)

— 《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是否必要?如何可能?》論壇將於D1場舉行

主持人: 鄭亘良(《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執行編輯)
發表人:
姜亞築(北京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生)
石世豪(北京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生)
回應人: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蔡依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 《思想的分斷:陳映真與朴玄埰》新書座談將於10/27中午11:40-13:00舉行

主持人: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與談人:
延光錫(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張立本(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助理教授)
姜亞築(北京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生)

 

台社新書發表會《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

六月台社出版了賀照田等《人文知識思想再出發》(簡體字版)。本書收錄了以賀照田〈潘曉討論〉為起點的人文思想探問:「既然改革使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了或多或少的改善,為什么大多數人的內心精神感覺卻越来越多苦惱和不安?」他與余暘等人文知識份子們間往來對話與思想激蕩,關切著中國新時期社會精神狀態與人文知識思想界的變化。七位作者們一同回看199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強勢崛起的功利思維,在當每個人的物質慾望獲得滿足的同時,人文知識力量卻難以述說及掌握新時期社會及其內部思想精神遺失的轉變。
此次新書發表會我們邀請到四位台灣人文思想界年輕學者,與大家分享他們對中國社會轉型與人文知識思想變遷的觀察,並邀請了賀照田分享他與其他作者們關懷中國新時代社會轉型所產生的精神狀態、人文思想界回應社會現實時的失語,留下的相互交流及觀點思辨集結而成的知識對話。

主持人: 朱偉誠(台灣大學外文系 副教授)
引言人:
黃琪椿(淡江大學中文所 博士,交通大學亞太研究室)
朱凌毅(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博士候選人)
黃文倩(淡江大學中文系 助理教授)
張立本(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博士)
作者:賀照田(交通大學社文所 客座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 研究員)

‧時間:2018年6月28日(四)下午14:00至17:00
‧地點:紫藤廬(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台社論暨新書座談會】澳門一二.三事件:細說六○年代的反殖鬥爭

一二.三事件是澳門去殖民化的開始,既是現代澳門的開端 ,塑造了今天的澳門,也對澳門的政治、社會、民眾生活有 著重要的影響。李孝智《澳門一二.三事件:細說六○年代 的反殖鬥爭》以屬民研究的視野,口述歷史的方法,探索五 十年前在澳門發生的一二.三事件,重新檢視二十世紀六○年代港澳的反殖鬥爭/暴動。

在一二.三事件屆滿五十周年之際,李孝智修整了二○○○ 年時的著述文稿,同時盡量保持了事件的原味。以「邊緣認 知」,從事「邊緣書寫」工作,整理了報章報導的流變,訪 談了十六位當事人所見所聞的親身經歷,將當時一些具體過 程與細節,事件的氣氛與味道,豐富立體的感覺找回來,希 望拉近讀者與當事人的時空距離,消除今日因時空變換而產 生種種人和事的誤解。

我們邀請了作者李孝智及熟悉澳門議題的與談人,請他們分 享對《澳門一二.三事件:細說六○年代的反殖鬥爭》一書 的看法,反思民族主義敘述/國族歷史及文革輸入論的事件 理解與詮釋的不合常理之處,以保持對澳門一二.三事件的 多聲道及立體視野。

‧時間:2017年8月5日(六)15:00-17:00
‧地點:紫藤廬(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來賓: 
李孝智/作者 
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系社會學哲學碩士。生於香港,來自一個 澳門背景的家庭。現職石油行業,人到中年閱讀習慣不輟。 澳門「一二.三事件」是小時候在飯桌上聽過的小故事,後 來有機會以此作專題研究,寫成這題目的第一本專著。事件 如今過了五十年,希望從事件的啟示,有助不同世代之間加 深理解。

‧與談人: 
丘延亮 中原大學原住民專班 副教授

‧主持人: 
陳光興 交通大學社文所 教授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紫藤廬、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協辦單位:唐山書局

「食安、污染與職災:如何看見不潔之物

現代人如何面對工業製程和產品中的「不潔之物」?身在不斷推陳新的化學原料的時代,食品安全危機、環境污染爭議、職業災害,實為「三合一」議題,而科學與司法則是處理此「三合一」議題的兩大「體制化知識權威」,其中科學與司法專家們於此類議題交鋒,他們的「看」以及「如何看」涉及了視覺文化政治過程,亦共同打造了現代政治與國家機器的日常運作。
陳信行的《看見不潔之物》一書,梳理了台灣首宗大型職災的抗爭及訴訟過程:前美國無線電公司(RCA)勞工集體職災案,此案纏訟十餘年後,終於在2015年4月一審判決勞工勝訴。審判過程中,許多科學專家出庭作證,史無前例地攤出他們的研究讓法官與眾人仔細「看」,本書以科技與社會(STS)研究角度分析呈現科學與司法交鋒的視覺文化政治。我們邀請了熟悉此類議題的與談人,請他們分享對《看見不潔之物》一書的看法,並討論當前科學知識與現代國家如何形塑公共生活中切身議題的「看得見」與「看不見」。

時間:2016年5月14日(六)下午2:00-4:30
地點:紫藤廬(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來賓: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發所副教授/作者

與談人:
劉荷雲 RCA公司員工關懷協會理事長
楊國楨 工傷協會專員
林宜平 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所長
陳恒安 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李尚仁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主持人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灣社會研究學會、世新大學社發所、紫藤廬
協辦單位:唐山書局

活動聯絡人
台社 廖瑞華
taishe1988@gmail.com
02-55933996

22

 

策展如何作為社會實踐:三方匯集的文化行動主義對話

策展與策展人,曾幾何時,從陌生僅限於少數行走藝術殿堂者始知的詞彙,乘著粉紅光輝的想像泡泡,降臨百工皆蒙灰的塵世裡,幻化為「想像經濟」(the economy of imagination)裡點石成金,引領眾生目光,變幻出一盤又一盤精神盛宴的魔法師。然而「策展」與「策展人」施展魔法的範圍,真的僅限於美術館、博物館、展場和一圈圈的文創園區嗎?策展只是一種關於組織和展示展覽的方法嗎?策展的意識狀態又有多少來自印度庶民研究理論家查卡拉巴提Diepesh Chakrabarty所言的「滯後的魔咒」,內蘊著落後的焦慮,以策展作為「迎頭趕上」,擠入世界城市該有的現代化行頭?

在建制化的「策展」風潮外,有另外一股風光。在「展覽」形貌外,內蘊著文化行動主義的精神內涵。西方或先進資本主義為尚,引進國際策展人與名家的展覽外,這股勃興的脈動強調本地的社會脈絡。在策展人與藝術家的角色外,民眾,特別是長年噤聲的弱勢者,隱形的外配、災民、鄉野鄙夫、被視為賤民的遊民與精障者是行動的主角。在成品的展示外,強調過程,視文化行動為其整體信仰、行動與社會實踐的一環。在知識的買辦外,是檢視當前文化生產權力的「另一種知識生產」。

在各方人馬經年的努力奔馳下,將魯迅所言本來地上沒有的路,走了出來。而今,來到各方匯聚的歷史節點。此次論壇邀集從藝術領域、社會運動以及社會工作領域當中重要的文化行動實踐組織,分享他們對文化行動的思索、組織經驗、如何以策展作為社會實踐,民眾與美學形式的辯證關係等,進行跨領域的對話,做為推動文化行動主義,跨界生產跨步向前的嘗試。

時間:2016年5月15日(日)14:00-17:00
地點:臺北市客家文化會館一樓交誼廳(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 157 巷11號)
(交通方式可洽:http://www.hac.gov.taipei/ct.asp?xItem=1046880&CtNode=65514&mp=122021
‧主持人:戴瑜慧(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與談人:
1.差事劇團-鍾喬
2.南洋姐妹會-洪滿枝
3.當代漂泊-郭盈靖
4.慈芳關懷中心-蕭靜惠
5.香港樂施會-蘇培健、梁詩棋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備註:
1.本場地為輪椅可及的空間,設有無障礙廁所。若有需要手語翻譯、即時聽打(字幕)等服務,請於5月6日前洽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秘書處。E-mail:taishe.assembly@gmail.com 電話:0985895432(蔣先生)。

2.本次論壇無需報名,可直接入場,但由於場地限制,最多僅可容納50人,請參與者提早入席,屆時若人數較多,會將座椅讓給較有需要的朋友。


為終章寫序:當代『白色恐怖』的歷史記述、詮釋與失語


一九五零年代,當局在島內展開組織性的白色恐怖鎮壓。國家機構展開的系統性清掃,透過殺戮、關押、秘密警告,不僅鎮壓了「人」,也經由創造人們的驚懼,扼殺了特定路數的知識系統、美學,乃至於政治想像。
近年「白色恐怖書寫」方興未艾,闖入歷史的人不絕於縷,但在敲敲打打真真假假的檔案材料中,與當事人的回憶記述間,究竟呈現了什麼?歷史的書寫與遺忘是一體兩面,我們的視域難道沒有暗角?本論壇嘗試展開歷史皺摺,思索「白色恐怖」能予當今與未來何種歷史與前途的反省。

時間:2016年1月10日(日)14:00-17:00
地點:紫藤廬(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主持人:
李中(夏潮聯合會副秘書長、白色恐怖政治受難人二代)
與談人:
1.陳柏謙(學術底層苦力):挖掘、拼湊歷史過程中遺忘「歷史」的陷阱──一個「白色恐怖」口述史入門工作者的自我意義探求
2.廖家敏(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候補理事):時代之輪的生命擠壓──從白色恐怖之庶民勞動者的生命經驗談起
3.張立本(很久的博士候選人):兩岸和解才有真相?──從「涉及國家安全的絕密檔案」與「罪證確鑿不予補償」談起
4.郭耀中(台大城鄉所博士生):跟著「國界」駐紮歷史:「白色恐怖」訪調內外的折疊政治
5.吳哲良(交大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殉道狀態(state of martyrdom):「受難-正義」迴圈中的轉型正義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紫藤廬
協辦單位: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

20160110

2015/10/24(六)-10/25(日)「萬隆/第三世界六十年」台北論壇

20151024

2015台灣社會研究學會「跨域連結、結伴橫行:走在學術知識與常民生活間的鋼索」研討會報名

  2015-2

  當代新自由主義體制與區域經貿、國族國家與跨國企業的全球共構與治理、跨國性的人口移動與全面無產階級化,孵育了全球各地新興的左右翼激進化與跨國社會運動:一方面是全球性的資本壟斷與「資本─民族─國家」的交纏共構,另一方面是各地出現的顏色革命、佔領運動、另類社會運動。權力與反抗皆似無所不在,亟待各界以跨領域的角度與跨國合作等創新路徑進行探討。

  「跨域連結、結伴橫行」是我們拋出的命題與反命題,是一種想像與發展中的研究與理論路徑,是嘗試理解當代全球處境的戰鬥實驗,更是不同認知架構交互撞擊的邊隙空間。置身於這個時空快速壓縮、左右激情對壘的新世紀跨國社會,我們邀請有志於社會實踐的批判知識分子,(再度)以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為平台,分享各自累積與開展的分析。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協辦單位: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研討會日期:2015年10月3、4日(六、日)
研討會地點: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國際會議廳(11605 台北市指南路二段64號 綜合院館5樓)

報名連結:http://goo.gl/forms/pa6FXjmCXz

相關下載:
1、2015年會詳細議程
http://cc.shu.edu.tw/~atss1/download/2015schedule
2、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國際會議廳交通訊息
http://cc.shu.edu.tw/~atss1/download/2015map
3、學會網站
http://cc.shu.edu.tw/~atss1/
聯絡方式:taishe.assembly@gmail.com 
02-29393091轉 51490 、0985895432(蔣先生)。

1003
《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新書系列論壇

收尾,同時作為可能的起頭。
從一本城鄉所教師的訪談紀錄,勾連到對於台灣戰後社會與知識狀況的反省和批判。

《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此書為城鄉所五位創所資深退休老師的學思歷程、在城鄉所時期所參與的教學研究、專業實務與社會實踐的紀錄與反思,最後並提出對於目前城鄉所的發展定位與當下台灣專業界與社會發展困境的各種質問與反省:包括王鴻楷老師、夏鑄九老師、華昌宜老師、陳亮全老師及劉可強老師等五位;以及由編訪團隊和主編所分別撰寫的編者序及編者導言,針對本書的出版動力、過程與定位做出說明;此外並邀請了從都計室時期到城鄉所階段,屬於不同世代、目前在不同研究領域與社會位置的七位畢業校友和研究助理(都計室時期),對於本書與城鄉所的歷史發展和定位進行回顧與反思,而此系列論壇針對本書,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者與實踐者,進行深入探討。

第一場-  新書發表暨社會實踐論壇
時間:6月6日(六)14:00-17:00
地點:台北市NGO公民會館(台北市青島東路8號)
主持人:徐進鈺(台灣大學地理系教授、本書總編輯)
與談者:王鴻楷、夏鑄九、陳亮全、華昌宜、劉可強(皆為本所資深退休教師,本書受訪者)、瞿宛文(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研究員)、李幸長(無殼蝸牛運動發起人)、吳永毅(台南藝術大學影像紀錄研究所助理教授)。

第二場-  城鄉所畢典論壇:「從過去向未來,擲一枚希望」
時間:6月13日(六)13:00-15:00
地點:台灣大學總圖書館B1國際會議廳(台北市羅斯福路4段1號)
與談者:王鴻楷、夏鑄九、華昌宜、劉可強(皆為本所資深退休教師,本書受訪者)。

第三場-專業實踐論壇
時間:6月17日(三)18:00-21:00
地點:台北市紫藤廬茶館(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主持人:蔡福昌(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基金會執行長)
與談者:曾旭正(台南市副市長)、林正修(海西諮詢顧問公司負責人)、施威全(行政院中部辦公室副執行長)、丁致成(都市更新基金會執行長)、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黃舒楣(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所助理教授)。

 

附註:活動當日享購書七折優惠。

主辦單位: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合辦單位:中華民國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紫藤廬

0606

 


論文獎
台灣社會研究學會「批判與實踐碩博士論文獎」徵選

為促進批判性思考(尤其是具有歷史與反身性視野)、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研究取徑,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特設置「批判與實踐碩博士論文獎」,獲獎者將於本會之年會發表論文並進行相關主題之討論,以搭建年輕批判知識份子相互激盪的平台。

申請資格:
符合設置宗旨並於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獲得學位(或通過口試)者,皆可申請。

評審方式:
本學會組成「碩博士論文獎」評審委員會,並公布得獎者之獲獎理由,以促進批判學術社群之討論。

獎 勵:
甄選出優秀碩士及博士論文各一名,除頒發獎狀一張外,碩士論文獎金一萬元、博士論文獎金兩萬元;另得視情況錄取佳作若干名,獎金五千元。得獎人將安排於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暨研討會發表與相關學者對話,以資獎勵。

申請資料:
1. 論文一式兩份,並將論文檔燒錄成光碟隨文附上。 
2. 推薦函兩封(其中一封需為論文指導教授,如因故無法提供指導教授推薦函須註明理由。
3. 申請表下載(http://cc.shu.edu.tw/~atss1/download/20150731.docx

注意事項:
申請期間:2015年6月1日至7月31日。 
審理期間:2015年8月 
公佈日期:2015年9月上旬。
發表日期:2015年10月4-5日。

申請者請以掛號郵件寄至11605台北市指南路二段64號綜合院館南棟14樓(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碩博士論文獎評審委員會」收。


《台社學會論壇》理解照顧的文化多樣性-原住民長期照顧服務實踐論壇

邀請這些長期在地工作的照顧者來分享他們的經驗,並產生更強大的論壇對於原住民所需要的「文化照顧」的論壇內容,到底原住民照顧的文化特殊性是什麼,在實踐上又是如何在地落實,除了給主流社會刺激,也是為長期照顧政策提出原住民族實際需求的建言。也累積更多的經驗知識才能生產知識與主流長期照顧的想像抗衡。

地點:紫藤廬(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時間:2015年6月7日14:00-17:00

主持人:
王增勇 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日宏煜 國立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 助理教授。
主題/與談人(單位職稱):
1、達卡奴瓦部落照顧經驗/Abuu Kaaviana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 達卡努瓦工作站 站長
2、花蓮Truku族居家照顧經驗裡的文化照顧/Yabung 花蓮門諾基金會居家照顧服務員
3、台東聖母醫院在泰源部落的照顧經驗/簡志龍(Saliyud Wakang) 台東縣聖母醫院 社工員
4、宜蘭寒溪部落居家照顧服務/鄧麗君(Yabung Manday) 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 居家組長 /宋聖君 執行總書記 /方喜恩 理事長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世新大學原住民族文化傳播暨發展中心、第五屆草根人民論壇、原住民長期照顧修法聯盟
協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宜蘭縣崗給原住民永續發展協會、財團法人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達卡努瓦工作站

0607
【徵稿】2015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

《跨域連結、結伴橫行:走在學術知識與常民生活間的鋼索》

(即日起至6月8日截止)

2015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徵稿
年會主題:跨域連結、結伴橫行:走在學術知識與常民生活間的鋼索

當代新自由主義體制與區域經貿、國族國家與跨國企業的全球共構與治理、跨國性的人口移動與全面無產階級化,孵育了全球各地新興的左右翼激進化與跨國社會運動:一方面是全球性的資本壟斷與「資本─民族─國家」的交纏共構,另一方面是各地出現的顏色革命、佔領運動、另類社會運動。權力與反抗皆似無所不在,亟待各界以跨領域的角度與跨國合作等創新路徑進行探討。「跨域連結、結伴橫行」是我們拋出的命題與反命題,是一種想像與發展中的研究與理論路徑,是嘗試理解當代全球處境的戰鬥實驗,更是不同認知架構交互撞擊的邊隙空間。置身於這個時空快速壓縮、左右激情對壘的新世紀跨國社會,我們邀請有志於社會實踐的批判知識分子,(再度)以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為平台,分享各自累積與開展的分析。本次研討會將邀請世新社發所教授夏曉鵑與謝英俊建築師擔任此次年會開幕與閉幕之專題演講講者,分享他們社會實踐的經驗與歷程。研討會子題將探討「運動與個人的內外辯證」、「跨域連結的理論分析與實踐」、「學術建制化與科學權力監督」、「知識生產與常民生活」、「從2014年3月18日開始!?」、「公益組織的變質」及其他具批判性之相關議題,歡迎各界批判知識學者與社會運動工作者一起共襄盛舉。


徵稿說明
請注意:依循慣例,本次研討會只接受符合會議主題的論壇提案,不接受單篇論文的投稿。子題規畫如下:

一、從內傷到公傷: 社會運動與個人的內外辯證

  命名是一種看見,是隱形的、不被言說的、被壓抑的浮現。過往一年,台灣歷經許多變化,當中之一是「運動傷害」從過往隱形、難以言說的潛台詞,浮現在眾人面前,成為被承認的經驗、可被檢視的對象,推動公開對話,甚至出現集體尋求療癒的新嘗試。社會運動強調透過集體的力量進行社會變革,然而被記述的卻往往是一個個的歷史事件行動年表修法條文,少見參與者/運動者與運動相互作用改造的辯證過程。歷經各式「團結前進」、「保護夥伴」的政治正確說詞,歷史性的形成一個無能處理運動者感受、創傷、轉化、蛻變的壓抑結構,而傾向以個體化的方式讓個人默默承受,或是問題化的方式讓個體被集體解決,形成進步運動中弔詭的異化,而壓抑結構下蓄積而成的瘀青內傷,也難以保存生成永續發展的進步力量。本子題強調關照社會運動中的個人經驗,讓暗淚暗幹暗不爽的內傷,轉化為辯證的檢視個體/集體與普遍性/特殊性的公傷,並透過「望聞問切」看見多元差異的運動經驗,解剖社會改造過程中歷經的自我改造,透視運動裡歷經的陣痛與蛻變,或提供各式「打斷手骨顛倒勇」的賦權妙方。秉持不放棄治療的精神,歡迎大鳴大放的作風,一起檢視運動中的個人、個人生命長河中的運動軌跡。

二、跨域連結的理論分析與實踐

  西方工業革命之後,隨著研究型大學與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科學知識快速累積,知識的生產被分科化、分殊化、專精化、專業化。隔行如隔山,這個現象的形成與資本主義制度的興起及發展是密切相關的。而台灣當代社會高度專業化的發展下,專業知識分子的工作被細微分割、被狹窄化、被科層化,他們本來擁有的面向公眾、為了公眾、涉及社會改造的「天職」逐漸被腐蝕,他們陷入自己的專業、學術的小王國,與專業、學術之外的歷史與社會漸行漸遠,甚至脫離、斷裂。那麼,批判知識分子如何分析這個現象?如何分析這個現象對社會運動的影響?這個分析與批判如何能與他/她們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呼應、結合?批判知識分子如何從跨域連結的理論分析與實踐中與反抗資本主義的運動結合?

三、學術建制化與科學權力監督

  科學,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為何台灣想唸博士的青年比率屢創新低?「少子化」三個字真能解釋一切問題?原本屬於人類探求真實的發現之旅,卻愈來愈無法迴避與權力/利益糾葛日深的處境,這些糾葛導致手段與目的間的切割、學術知識與常民生活間的斷裂、學閥派系林立、求勝而非求真/求善的制度光怪陸離。相較於歐美,台灣的學術一方面缺乏穩健的典範,一方面身處於小規模社群的區位生態,若無制度導引,將難免弱肉強食、拜金逢迎的悲慘世界,在自然、人文、社會等領域各行其道、各有苦衷。本論壇子題希望邀集有感/有志之士共思大學教育、學術發展、社會責任、科學權力監督等課題,一起找回科學與學術的真諦。

四、知識生產與常民生活

  「知識生產」為近年來學界關注的議題,亦即追問知識從何而來?我們如何透過「知識」理解「現實」?學術知識生產越來越脫離常民的生活經驗範疇,知識原是需貼近常民經驗,但政治以及經濟的取向卻越發與常民生活脫節,甚至互生衝突矛盾,尤以技術科學的知識衍生出的政策決定,協調或知識生產過程常伴隨著既定的政治立場或利益結構及相應的意識型態,否決常民知識,甚至對在地帶來衝突。簡而言之,知識或技術之所以成為知識是經過一連串政治協商、利益交換、彼此競爭與配合後的結果,而常民知識則被排除在這制度的遊戲規則之外。在這情形下批判知識分子的知識生產,除了揭露這暗地宰制的遊戲規則及主角之外,更重要的是重視並發掘常民生活經驗,將知識生產的戰場主力拉回常民生活,並讓在地/常民充權並衝撞帶來矛盾的制度結構。

五、從2014年3月18日開始!?

從現在開始 你最好注意
別有一點錯誤和遲疑
不要藉任何理由退縮
因為機會不會等你 嘿 嘿

你的心正在發抖
你流出興奮的眼淚
讓我告訴你
JUST GO FOR IT
讓我告訴你
JUST GO FOR IT
──「從現在開始」(紅螞蟻樂團)

2014年三月的「佔領運動」,或者說「太陽花運動」業已落幕一年,但關於這場運動如何帶給台灣社會新的衝擊的討論幾乎佔據了網路社群討論空間、或者成為這一代青年實踐「問政」(質問政治、參選)的動力。仔細觀察,這場運動所捲動的不只是關於「政治」(我們所理解的一般意涵)與社會運動之間的差異、從屬、對等、合作連結等等關係的再度思考與反思,也再度掀開與辯論著過去幾十年爭辯不休的統獨與左右光譜。過去這一兩年,這個島嶼上的人們宛如躁症般極度興奮或分享這場運動的餘溫,或另起爐灶,趁熱打鐵,參與著攸關台灣社會、政治、文化(含藝術與美學)等等可能限制與出路的討論與實踐。在這個子題裡,我們歡迎各種對2014年318運動及其不滿、或未竟之路、或另闢蹊徑者組團參與。

六、公益組織的質變

  解嚴後台灣公民社會的重大發展之一就是慈善組織/公益團體/非營利組織/非政府部門/第三部門的成立與運作,在民主政治社會中,這些公益組織代表著民間社會力的蓬勃,一方面扮演補充政府失靈的角色,其中,慈濟是台灣在解嚴後民間社會慈善組織蓬勃發展的代表性組織。但是從慈濟內湖社會福利園區都更案,慈善組織是否仍秉持原先服務的宗旨,還是已經變質成為為自身利益存在的龐然怪物?又是怎樣的社會歷史條件讓慈濟循著這樣的路徑發展?其他相似的公益組織在相關領域中的發展路徑又有何不同或相近之處?取得行善的美名,並不等於公益組織可以免於民主程序與法治的監督。如何使公益組織適得其所地發揮社會公器?是台灣民主進一步深化必須面對的議題。

七、其他:具批判性之相關提案


注意事項
本次研討會徵求組織符合會議主題的論壇,不接受單篇論文的投稿。論壇形式不拘,可以是正式論文發表、圓桌論壇、工作坊,或其他任何有助於深化討論的形式。論壇提案請附主題說明及至少三篇論文摘要。論文摘要,需以中文書寫,600字以內,並附作者簡歷(包括學經歷、現職、著作簡目、通訊處、電話、傳真、電子信箱)。論文摘要及論壇提案均將經籌備委員會審查通過後公告。

論壇提案截稿日期:2015年6月8日
審查結果公告日期:2015年7月8日 
論文全文截稿日期:2015年8月31日
研討會舉辦日期:2015年10月3-4日
研討會舉辦地點:政治大學社會科學院大樓

本次研討會發表論文無稿酬,格式請依學術論文格式撰寫,研討會發表後,擇優經學術審查將刊載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出版專書。論壇提案請以E-mail寄到台灣社會研究學會年會。(主旨請註明「摘要投稿」)。若有任何詢問,請逕洽: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秘書處。E-mail:taishe.assembly@gmail.com 電話:0985895432(學會助理 蔣先生)。



《台社論壇》探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歷史視野與多元觀照

目前關於土地問題爭議的困局,實與當下台灣社會的支配性論述背後的社會價值與政治理念密切相關,同時也源於我們對自身歷史梳理的匱乏。例如檢討現行都更制度不能不面對土地增值主要歸於私而非公的問題,而這與台灣戰後土地改革和都市計劃體制的歷史形成過程密切相關;關於農村土地徵收的問題亦如是,今日農地的私有產權之確立實源於當年的土改,只是國府當時以農地農用政策來衛護小農家園。現在社會運動者以保衛私有產權論述來反對土地徵收,然而在農地已開放自由買賣的環境下,實難抵競逐土地增值利益的動力。同時,土地增值利益的分配與利用必然高度不均,但是這議題卻未能得到相對等的重視與討論。

我們在此時來重新探討戰後初期的農村土地改革,不單是要還原歷史史實,釐清當時國府進行土改的動機、背景、條件、過程與成果,更是要超越當今這支配性論述,超越短期性與政權立場的相關考量,試圖把這議題與歷史事件重新擺放回實存的歷史脈絡來理解與衡量。因為這所牽涉的是,在西方挑戰下,後進國家試圖進行現代化,從傳統地主佃農制度的農業社會轉型到現代工業社會的大工程,並涉及既有文化、價值、政治、經濟與社會結構的重大轉變。在台灣早已高度工業化之今日,我們應有餘裕來對此重新進行反省。而如本專題所呈現,當今這支配性論述其實有礙於台灣社會重新認識與界定問題,尋求發展討論的前景,因此亟需對其做出檢討,並釐清相關的社會價值、理念與論述。

這個專題與座談會便是希望以歷史視野與現實連結的角度,重新探討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及其後續對於台灣政治社會發展的廣泛影響,試圖超越當今為政治運動服務、忽略真實問題的台灣社會的支配性論述,並設法將土地改革置於近代中國的國、共對於現代中國革命領導權競爭的脈絡,及後進國家進行「現代化」的改造工程架構下來進行理解與討論。同時,我們所企圖挑戰的不僅是關於台灣戰後土地改革的主流論述,也希望對長期以來架接與奠基在土改或其他議題之上的主流歷史意識與敘事模式,打開反思與討論的破口。

我們在這場專題論文發表與座談會上,將邀請來自不同場域的專家與社會實踐者,從不同歷史視野、現實介入與研究基礎的多元觀照,對於本專題的主軸與涉及的相關問題進行回應與討論,希望能藉由此次專題發表與座談會的舉辦,連帶擴展延伸出實質性的論辯及更多相應研究,協助我們重新梳理與理解自身的發展歷史,並尋求開展探討當前土地制度與空間規劃政策發展方向的論辯空間。

會議時間:104 年 5 月30 日(週六下午13:30~18:00) 
會議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一會議室(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 128 號)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東亞經貿發展研究計畫
協辦單位: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報名網址與詳細議程如下:
http://www.rchss.sinica.edu.tw/conf/ea201505/

20150530

《台社學會論壇》原住民族、國土計畫與流域治理

原住民族土地權的落實與否,是檢視我國土地政策是否符合多元文化價值的重要指標;另一方面,從我國原住民族傳統領域之分佈範圍、其所涵蓋之自然資源與環境特質,以及當國土保安的重要性來看,我國各種空間計畫實應具有結合原住民族自治、平衡原住民族土地權與國土利益的功能。有鑑於此,本次論壇希望探討國土計畫與原住民族發展之間的關係,分析現有國土作為跟原住民族社會發展之可能矛盾、衝突,並從流域治理的角度思考原住民族發展與國土保安之間的共同利益基礎,以期提出具多元文化價值之國土論述與可能之作法。

時間:2015年3月28日(六)14:30-17:30
地點:紫藤廬(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主持人:
官大偉(泰雅族,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助理教授)
主題/與談人(單位職稱):
1. 都市計畫水源特定區對原鄉影響:以新北市烏來區為例/Yukan Yulaw(烏來青年)
2. 從原住民族自治的角度看都市計畫審議機制與通盤檢討制度/孫振義(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副教授)
3. 混農林業與非都市土地使用管制:以石門水庫集水區為例/顏愛靜(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4. 民眾參與下的流域治理/周素卿(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5.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與流域治理/林益仁(臺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研究所副教授)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紫藤廬
協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0328

《台社學會論壇》中國與世界:當代中國論述的興起、論辯與反思

近年來,面對「所謂的中國崛起」,如何理解中國成為全球熱點話題。不同國家、地域,乃至不同身份的研究者,因其各自需要、特定歷史脈絡與歷史認識、視角、(無論有意或無意的)選擇,形構著多樣化的中國認識,且始終與特定的中國理解有關。然而,對台灣而言,「中國認識」究竟意謂著什麼?「中國認識」的前提是否在於將中國視為「他者」,以「別異化」(包含傳統與現代、帝國與民族國家、封建與現代等)的方式來形構彼此之關係?對台灣的自我認識而言,應當如何思考自身與中國的關係?

 台灣身處中國周邊以及亞洲內部,位置有其歷史特殊性,而台灣總是被銘刻著多層次、多面向的歷史身影(殖民與現代化、後殖民與解殖、冷戰內戰複合格局或兩岸分斷體制等),甚至近年來在台灣學術界中逐漸被重視的、關於日本中國學研究、韓國的中國學研究之相關問題意識與身份認同的思考等,皆凸顯當前關於中國認識的迫切性。

在上述思考下,本論壇發表者們提出核心問題,即從歷史的脈絡而言,兩岸關係的重要意義,在於指出台灣對中國的認識不應以將之視為「他者」為「前提」,兩岸之間雖然存在著分斷歷史的現實,但這樣的歷史認識如何被歷史地理解?方為要旨。當台灣慣於從亞洲國家或西方國家的視角(如美國)來進行自我理解時,是否敏感於自身與此種視角之關係?對亞洲國家或西方國家而言,中國不同於自身,作為「他者」的中國,乃是亞洲國家或西方國家進行自我認識的前提;但歷史地說,兩岸關係不同於日本與中國的關係,甚至也不同於諸多亞洲國家、西方國家與中國的關係。因此,對台灣學術界而言,中國認識或許不應再以取道於其他國家之中國認識方法而為之,反之亦然,正視中國自身的歷史脈絡,或許才是恰當地理解台灣的契機。

依此,本論壇以「中國與世界:當代中國論述的興起、論辯與反思」為總題,即試圖歷史地理解中國與台灣。本論壇各發表人藉由對「中國與世界:當代中國論述的興起、論辯與反思」的相關探討,希望能為台灣提供不同的思想面向,從而正視兩岸關係的積極意義,以及當代中國論述所可能蘊含的豐富內涵。

 

時間:2015117日(六)14:30-17:30
地點:紫藤廬(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1號)

主持:劉世鼎(澳門大學社會科學與人文學院副教授)

講者:

許育嘉(台灣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

講題:「中國想像」或是「亞洲想像」?「帝國/民族國家」語境下的中國論述

張鈞凱(台灣大學政治學碩士)

講題:對台灣而言的中國道路

邱士杰(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講題:八十年代初期的明清經濟史討論與改革開放初期的社會主義市場論──以吳承明為線索的分析

林峻煒(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講題:內在視野與現代性批判:探究汪暉之中國思想論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紫藤廬

協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0117

《台社論壇》 抗天災‧禦人禍--從與發展主義切割的人民自救道路出發

人類在工業文明和工商資本主義發展的兩、三百年間,已造成「全球環境變遷」的重大危機,引發地球史上「第六次大滅絕」的危害。不同的是,地球史上前五次生物大滅絕主因是天災、地變,今日開啟的第六次大滅絕卻純然是「人禍」所致。而台灣四百年來的開發史,也是生態環境破壞、原住民土地被掠奪及文化被壓迫的滄桑史。弔詭的是,台灣社會不論國家或社會大眾對未來社會的想像,主流的意識形態多仍淪於「經濟成長」和「發展主義」的迷思裡。

這是我們這個年代台灣的真實處境。一方面,我們的社會不斷追逐各項經濟成長率、經濟發展等指標數據,刺激消費各種科技便利產品;各種所謂「文化創意」產業,基本上仍屬於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追逐。另一方面,我們又不斷面對一個個不當開發、破壞所帶來的災難,公害與污染,生態環境破壞,森林與綠地緊縮等等,終究帶來「大自然的反撲」而可能以「天災」的形態出現,卻被忽視天災背後的人禍性質。

台灣社會即便開始談論「風險社會」或「災害社會學」,卻很少正視所謂「天災」常是「人禍」的演替,而未反省整個台灣社會主制意識形態,多半仍墮入資本主義社會衍生的「發展主義」的迷思中,也未看見台灣多樣生態和多元文化社會,一而再、再而三藉著地進行著「大自然的反撲」和「社會性的自我防護」運動,藉著「創造性的適應」機制,而維繫了家園生計和生態文化共存的生活。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只有一個台灣。面對「我們的社會要走到哪裡去?」課題,各種社會審計、社會立法、社會監督、社會訴訟與社會抗爭,都是實質民主和社會防護的形態。尤其,台灣原住民的傳統生態知識和生活智慧,常如黑暗社會中的微光燈火一般,即便火炬微弱渺小,卻足以照亮前路。今年是九二一震災後的15週年,也是八八風災後的5週年;在此時間點,有必要藉著論壇邀請相關學者專家,共同反思發展主義的迷思,藉著「抗天災‧禦人禍」的圓桌論壇,來探討從發展主義切割的人民自救道路。

主持人:
丘延亮(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主題/與談人(單位職稱):
1. 以團結經濟抵禦發展主義的實踐經驗/鍾秀梅(成大台文系副 教授兼主任)
2. 原住民家園生計思辨對台灣社會出路的映照/官大偉(政大民族系助理教授)
3. 阿美族女性生活實踐與社群文化連結/羅素玫(台大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4. 下海捕魚作為生活方式的文化主體選擇/蔡政良(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系助理教授)
5. 採集與微型生態菜園的沃土生計方式/盧建銘(中原設計學院原住民專班講師)
6. 自然與社會自我防護運動的理論與實踐反思/陳永龍(台師大公領系助理教授)

時間:2014年9月21日(日)14:30~17:30
地點:紫藤廬(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

主辦單位: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台灣家園韌力協會、紫藤廬 
協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0921

【活動】2014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網羅與崩壞:知識份子再議」研討會報名

批判知識份子的社會實踐立基於對權力結構與運作的分析與理解。過去社會運動所面對的台灣局勢曾經立基於以國民黨為最大公約數敵人的反對運動,但經歷過解嚴後的民主化歷程,統治權力網絡透過產官學的交織,形成層層盤根錯節的結構。過去過度簡化的二元分析,迫切需要重新調整批判的思維,作為未來社會實踐的新方向與參考。過去一年所爆發的食品安全危機、大埔農地徵收、房價炒作…等事件,所揭露的正是國家權力透過規訓知識的運作與全球化資本市場的擴張所形成的權力網絡,其網羅的廣度與深度都令人震驚。 

看似民主進步的台灣人民生活在自由與舒服的假象,實質上,台灣社會體制的本質卻瀕臨崩壞的前緣。但另一方面,我們也驚覺目前批判知識份子的實踐場域與知識生產有嚴重割裂的現象,造成彼此不易對話與相互理解支援的目標。我們相信這些事件的爆發也帶來改變的契機,面對這種種權力結構的崩壞,我們邀請有志於社會實踐的批判知識份子一起透過這次年會的平台,分享各自在所努力與關注的領域中,透過實踐所累積與開展的觀察與分析,為台灣批判知識份子的實踐可能開創新局。 

本次研討會預計探討,「反思資本主義全球化與國家」、「反思市場化」、「高教體制:市場化與官僚化併行」、「誰是知識份子?」、「瀕危年代的新倫理政治」、「在地實踐者的草根知識」、「代議失靈與公民不服從」、「持續「運動」對話」及其他具批判性之相關提案。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協辦單位:世新大學台灣社會國際研究中心、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研討會日期:2014年9月27-28日 
研討會地點:世新大學管理學院 二樓國際會議廳 (11645 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111號) 
報名連結: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1MlI4BKyGeTHsH61zA1L19HptN0Z_z00zuIUh2byf7yg/edit

相關下載:
1、2014年會詳細議程
http://cc.shu.edu.tw/~atss1/download/20140818%20-2.pdf
2、世新管理學院交通訊息
http://cc.shu.edu.tw/~atss1/download/20140818-3.pdf 
3、學會網站
http://cc.shu.edu.tw/~atss1/


聯絡方式:taishe.assembly@ gmail.com
電話:02-22368225 轉 63521 、0932918813(曹小姐)。
2014年會

台社活動】2014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年度講座—Ashis NANDY

簡介:
阿席斯‧南地(Ashis NANDY),1937年生,印度最重要的公共知識分子,後殖民理論大家,現任職於德里的發展中社會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Developing Societies, CSDS)。南地教授曾接受嚴格的本土心理分析訓練,早年以社會學家與臨床心理學家為職,之後投身於不被社會科學與學術研究所正式關注的領域。他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暴力的政治心理學研究、知識、烏托邦、想像的文化、人類的潛力以及未來學。他的作品試圖為南亞文化經驗及普通人民日常生活準則中的概念與範疇開創更大的對話空間。超過半世紀以來,他以著述、演講及實際行動介入公共事務,為人類尋求另一出路而戮力不斷。南地教授為印度獨立後第一代重要公共知識分子與民間就公共事務發言的指標性人物,他的在地性也是被印度廣大的知識界認定為當代最受尊敬的學者/知識份子,因他有相當多的作品是介入在地社會的公共議題的討論或是知識圈的辯論。多年來,他積極介入包括新德里的文化空間、人民日常生活的形態、食品安全中心、公民自由人民聯盟、德里文化選擇與全球未來委員會、大英國協人權組織、和平與未來跨國基金會、盧田紀念國際和平研究所等各種組織,此次很榮幸能邀請他來台進行三場講座活動。

活動訊息如下:

主題:亞際文化研究學會暑期班年度講座
時間:7月14日(一) 13:00-18:00
地點:交通大學光復校區人社二館110教室(新竹市大學路1001號)
主持人:張頌仁(藝術評論家、策展人、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與談人:NGOI Guat Peng 魏月萍 (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Hilmar FARID (Indonesian Institute of Social History)
陳瑩恩(交通大學亞際文化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

主題:藉印度南地之眼回望台灣~統獨對立下的左翼政治運動者
時間:7月16日 (三) 13:30-17:30
地點:輔仁大學百鍊廳
主持人:夏林清教授(輔仁大學心理系)
與談人:20、40、60三代社運工作者
說明:此次工作坊,將試圖透過呈現台灣一運動社群由台灣解嚴(1987)迄今的演變與不同世代工作者(20歲到60歲)如何回應當前台灣的社會形勢,之後,邀約南地即席地發表他的看法。這一運動社群中的工作者不乏心理、社工與人文學門背景且心理背景居多。若與南地的印度經驗來對望台灣的我們,在前30年台灣社會運動的歷史土壤裏,我們要如何在統獨對立下為左翼政運發展出一個突破口?

主題:與南地對話─《貼身的損友》、《民族主義的不正當性》
時間:7月18日(五) 14:00-18:00
地點:世新大學管理學院M411教室(台北市文山區木柵路一段111號)
主持人:丘延亮(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邀請各界學友讀者提問及對話

主辦單位:
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
亞際書院
國立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
國立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中心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輔仁大學心理系

協辦單位: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Society
Institute for East Asian Studies, Sung Kung Hoe University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國立交通大學新興文化研究中心

贊助單位:
科技部
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
夢周文教基金會
0718
台社活動】亞洲文化節

2014年3月展開了building bridges一系列的培訓計畫,包含了移工故事寫作工作坊、徵文比賽、戲劇工作坊,亞洲文化節是一個成果分享會,讓我們遇見這群來自不同國家的移民工,透過文字、肢體和音樂,一起搭起友誼、心靈、合作、行動的橋樑,在此邀請關心東南亞移民移工的您一同來觀賞這次的培力成果~
活動時間: 2014年6月15日下午1:30-3:00
活動地點:世新大學管理學院,二樓國際會議廳
(台北市木柵路一段111號2樓)
報名方式:免費,惟需事先報名。透過線上報名http://goo.gl/gV21SG,或是E-Mail到building.bridges.taiwan@gmail.com

如需更多資訊,請洽:
聯絡單位:財團法人社會發展文教基金會
活動聯絡人:
Rey Perez Asis 0979-194-914 (英文) 
蔡依靜 (Lamen Panay) 0929-341-189
電子信箱 : building.bridges.taiwan@gmail.com
臉書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building.bridges.taiwan
活動宣傳影片:http://youtu.be/L9K9UGdGPUE

They prepare food for us. 
They take care of our loved ones. 
They make our clothes. We work with them. 
We meet them on the street.
We eat with them.
This Asian Cultural Festival, let’s meet our Southeast Asian brothers and sisters who live and work here in Taiwan.

Program Date: June 15, 2014. Time :1:30-3:00PM 
VENUE: Shin Hsin University College of Management 
(2F,No. 111, Mu-Cha Rd. Sec. 1, Taipei, Taiwan, ROC)。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ontact:
Project coordinator: Found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Graduate Institute for Social Transformation, Shih Hsin University)
Registration:Admission is free; advance registration required.Online registration http://goo.gl/gV21SG
Project person: Rey Perez Asis and Lamen Panay(蔡依靜)
Mobile number: 0979-194-914/0929-341-189
Email address: 
building.bridges.taiwan@gmail.com
Facebook Page: http://www.facebook.com/building.bridges.taiwan
About Asian Cultural Festival:
http://youtu.be/L9K9UGdGPUE 

主辦單位:The Founda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財團法人社會發展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Asia Pacific Mission for Migrants (APMM) 
亞太移駐勞工工作團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Taiwan Social Studies
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
Taiwan: A Radical Quarterly in Social Studies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Association for Taiwan Social Studies
台灣社會研究學會
The Center for Research and Empowerment of Migrants 
世新大學移民研究與發展中心
The Graduate Institute for Social Transformation Studies
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

指導單位:Ministry Of Culture文化部
0615

台社論壇】工運組織者失語年代的告白

吳永毅的《左工二流誌:組織生活的出櫃書寫》一書所指涉的是,個人史與公共史交叉辯證的多重引子:引出知識份子與工人運動的張力、引出運動結盟與路線分歧的軌跡、引出知識理論與實踐過程的衝突、引出自我改造與集體關係的愛恨情仇;引出一位自認是二流角色的左翼工運份子,如何在追求一流革命的組織中成長、挫折和蛻變。不同領域的知識份子又將如何理解、評價這部,既是台灣自主工運的發展史,同時又是個人思想與行動的成長史?

時間:2014年5月18日(日)13:00-
地點:月涵堂(台北市金華街110號,金華街與金山南路口)

與談人:謝國雄(中研院社會所)
夏林清(輔仁大學心理學系)
鄭鴻生(作家)
馮建三(政治大學新聞學系)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丘延亮(中研院民族所)

主持人:甯應斌(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主辦單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交通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亞際書院、台灣社會研究學會、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中心、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

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