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社研究叢刊 16 《民困愁城:憂鬱症、情緒管理、現代性的黑暗面 》

16

民困愁城:憂鬱症、情緒管理、現代性的黑暗面
People in Trouble: Depression, Emotion Management and the Dark Side of Modernity
作    者:甯應斌、何春蕤
執行編輯:王顥中
封面設計:黃瑪琍
出    版:唐山出版社/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出版日期:2012年08月
定    價:370元     
ISBN  978-986-86735-6-4


【書籍簡介】

 本書是處理情感現代性與情緒疾病的激進學術論著。本書同時也解釋了當代思潮與批判理論的許多基本觀念與學術常識,部份章節可供對社會運動有研究興趣 的學生閱讀,還有部份章節也適合對情緒哲學有興趣的哲學學生。本書從批判理論與情緒哲學這兩種取向探究心理疾病與社會的關連,主張被視為私密的情感情緒應該是社會批判理論的基本核心範疇,延續著性政治對公/私區分的辯證。本書指出了(西方)現代性的黑暗面,認為高舉文明現代、政治正確的道德進 步主義,看似與道德保守主義對立,其實兩者所構成的新道德主義是當代新自由主義的側翼。 本書的〈導論〉說明了情感與現代性的密切關係。本書的〈上篇〉則先解釋情緒在社會批判理論中的重要性,接著論述情緒疾病不只緣起於資本主義的社會 壓迫、專家統治的社會控制,還有現代性的社會動力,由此解釋為何情緒疾病在當代由精神分裂轉向普遍的憂鬱。最後則試論憂鬱症緣起於:社會壓迫與競 爭下,自戀者營造現代自我失敗的副作用。本書的〈下篇〉則首先說明「情緒管理」此一話語的社會控制意含,並追溯情緒哲學的「認知主義」之社會背 景;認知主義(即,情感有其認知基礎或理性根據)並無法完善解釋許多「沒來由的情緒」,而這些沒來由情緒則和當代社會狀況處境密切相關。本書認 為:認知主義雖然自古即有此學說,但是在當代成為主流的情緒哲學,乃是文明化與理性化過程在當代加劇的結果,這不僅是個人與社會的反思與理性能力 之加強,而且也是資訊社會專家統治的後果。然而情緒管理反而帶來無法管理的情緒。本書的〈結語〉探討了情感勞動與親密關係的理性化(文明現代性) 如何被納入專家統治,所揭示的公∕私辯證其實是貫穿全書的主軸。

【目

目錄

序  

導論──情感的現代性與現代性的情感

第一節 本書的理論脈絡:社會批判理論與情感建構論(情緒哲學) 

第二節 現代反思與理性化  

第三節 現代性的反思乃是隨附著情感的反思  

第四節 情感的現代性:情感爆炸  

第五節 現代性的情感  

第六節 本書的弱社會建構論與弱認知主義立場  

第七節 憂鬱症與現代性批判  

第八節 民困愁城:憂鬱症與現代性的黑暗面  

第九節  沒來由的情緒:情緒的認知主義建構論與「情緒管理」

 

上篇──民困愁城:憂鬱症與現代性的黑暗面

第一章 前言

第一節 本書闡釋憂鬱症的批判理論進路與結論:身體、心理、社會  

第二節 民困愁城的典故與含意

 

第二章 社會批判理論應面對people(人/民)in trouble (困/愁):Reich的啟發

 第一節 何謂民困愁城people in trouble? 

第二節 Reich不同於馬克思主義的弗洛伊德假設

第三節 Reich的理論與民困愁城

第四節 為何「左派抑鬱」

第五節 結論:所有政治概念的操作都隨附情感 

 

第三章 對心理疾病與精神醫療的社會批判:社會控制的虛構?還是社會疾病的真實?

第一節 精神醫療的社會觀:社會的心理治療派 

第二節 激進的心理治療與反精神醫療派  

第三節 心理疾病虛構論的Szasz  

第四節 心理疾病虛構論vs.實在論vs.建構論

第五節 建構論:由虛構走向實在

第六節 結論:憂鬱症非虛構的建構論 

 

第四章 為何/如何從瘋狂轉向憂鬱

第一節 從瘋狂轉向憂鬱的五大趨勢原因

第二節 壹.心理情緒的醫療化益趨普遍 

第三節 貳.社會監控技術之更新與擴大

第四節 參.自殺的生命政治

第五節 肆.憂鬱症的媒體與專業建構  

第六節 伍.「不能動」(失能)主體的偏差

 

第五章 現代性的黑暗面

第一節 紀登思的現代自我反思理論 

第二節 紀登思的上癮理論

第三節 自我反思籌劃下的自戀者與變身者  

第四節 自戀與變身的普遍化之緣起

第五節 試論:憂鬱症緣起於自戀變身之失敗

第六節 試論符合了Freud-Lasch之理論與主流心理學解釋憂鬱症模式

第七節 為何堅持弗洛伊德而非自我心理學的憂鬱症解釋

第八節 (現代)人生的黑暗面:Ian Craib對紀登思的批判

第九節 現代性的黑暗面

第十節 解釋憂鬱症的建構論取向

 

第六章 憂鬱症的心理/社會/生理/建構解釋模式〈附錄一〉  

第一節 憂鬱症的心理解釋:「素質」「壓力」模式  

第二節 憂鬱症的社會解釋  

第三節 憂鬱症的生理解釋  

第四節 憂鬱症的建構論解釋  

 

第七章 弗洛伊德論憂鬱症與自戀〈附錄二〉 

第一節 弗洛伊德論憂鬱症  

第二節 弗洛伊德論自戀 

 

第八章 Lasch論自戀文化與家庭變遷〈附錄三〉 

第一節 Lasch的著述主軸

第二節 家庭的公私變遷:再生產的社會化與現代家庭誕生 

第三節 理想家庭生活:女性主義與保守女性

第四節 愛欲的家馴化

第五節 動物保護的家庭政治:獸性的文明化與家馴化 

第六節 The Donzelot - Lasch Connection 

第七節 民主體制下治療模式的社會控制 

第八節 回應女性主義對Lasch的批判  

第九節 父權衰落與階級再生產(回應一)  

第十節 父權與自戀(回應二)

第十一節 Lasch的社會政治立場(回應三)

 

第九章 Reich in Trouble〈附錄四〉

 

下篇──沒來由的情緒:情緒的認知主義建構論與「情緒管理」

第十章 情緒管理、認知主義、建構論 

第十一章 傳統的非認知理論  

第十二章 認知主義︰Solomon 

第十三章 認知主義的問題:沒有(特定)對象的情緒

第十四章 認知主義的其他「沒來由情緒」問題:情緒與其對象的「不一致」

第十五章 四種「沒來由的情緒」對認知主義的挑戰

第十六章  de Sousa對沒來由情緒的解決之道

第十七章 情緒的(弱)社會建構論與認知主義的結合

第十八章 認知主義建構論如何解釋沒來由的情緒

第十九章 沒來由情緒的社會因素與情緒管理

第二十章 建構論的倫理問題與情緒管理

 

結語

第一節  情感的理性化及其黑暗面

第二節  情感勞動、工業心理、親密關係的專家統治

第三節  文明化與理性化的情感關連 

第四節  社會深層

引用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