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社研究論壇 03 《四海困窮:戰雲下的證詞》

 這本集子選錄了我從一九八八年到二〇〇四年,十七年之間的一些社會與文化批評、紀錄、與隨筆。其中,有小部分的文章曾收入已絕版了的《小心國家族:批判的社運與社運的批判》(唐山,1994),大多數的文章都是之後寫的,特別是在二〇〇三與二〇〇四這多事的兩年之間。
  若說這本集子是《小心國家族》的續編,並無不可,因為這兩本集子所收的文章,無論是在精神氣質上,或是在寫作緣起上,皆殊無二致,率為時勢所驅,或持其志而發,或暴其氣而作。由於二十年來不改本初,從而也不存在所謂悔其少作的問題。今天將這些雜文、隨筆集結出書,固非因其立論高超,也非因其文采斐然,若此者其實均無甚可觀,無若希望它們能剪下來這個時代的某些側影與見證,不管是個人的,或是歷史的。
  收在這個集子裡的文章都是往外看的。八〇年代末到九〇年代初,我關注的是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的體質、動能、想像與危機;我的博士論文寫的就是新竹新埔的遠東化纖工會的抗爭歷程。社會運動,我認為是任何真正民主社會所不能缺少的力量與展現──這個想法我到現在並沒有一點改變。我對於八〇年代末、九〇年代初社運歷程的紀錄與反思收在「社會運動的軌跡」這一輯。大約九二年開始,隨著李政權的鞏固以及社運的落潮與污名化,一種有極右思想族譜的「本土化」運動悄然蔓延(試想所謂「生命共同體」、「命運共同體」這些語詞在二十世紀的冒險路徑),我的關注不得不挪移到省籍(族群)、民族主義、以及極右思想的研究上。這一階段的寫作在形式上分為前後兩期,在前期裡,我寫了不少短文、短論來立即面對這個新興的本土化運動的挑戰──這反映在第二輯「族群、國族與國家」裡。在後期,一九九四下半到一九九七年之間,我主要是寫作大篇的意識型態批判論文,收錄在我的另一文集《告別妒恨──民主危機與出路的探索》(台社叢刊,1998)。
  二〇〇三年,美國侵略伊拉克,之後台灣鷹派繇起,之後兩岸認同對抗不斷升溫,去中國化如火如荼,一直到二〇〇四年六千多億的軍購案…是由遠而近的部落主義戰鼓聲催促著我反戰。從狂飆民粹到戰雲密佈,這一路的發展悲哀地證實了長久以來我們的擔心:兩岸人民的敵對將使民主與公共領域退縮,並帶來戰爭的實質威脅。這個擔心早在李氏的本土化運動和日本極右軍國主義遺緒(例如「小林論」)的掛勾之際,就有跡可尋了。以激進民主立場進行的反戰論述,收在「民粹與戰爭慾望」這一輯。
  反對這個本土化運動,並非是反對本土化,更非反對「本土」本身,而是反對這個運動裡的反民主的、反多元、反包容、反反思的成分。因此,打從一開始,我們反對這個運動的立場和語言就和如今的泛藍語言大異其趣(我並不願在此媚俗地搭順風車批評泛藍,就如同我也不願隨時擺出一個「台灣中國各打五十大板」的清高中立姿態來侮辱我尊敬的讀者,我的兄弟、我的姊妹)。早在一九九三年初,我對李氏思維的批評模式就是一個見證;那個批評雖非先知,但絕非後覺者的鼓譟攻伐。台灣的政治正確知識份子的特徵就是在人皆曰好時,他們看不到好中之壞,人皆曰壞時,他們看不到壞中之好。知識份子因而和體制形成曖昧的共謀,自我解除了批評與反抗的責任;這在二〇〇〇年新政權上台後,看得更清楚,我們看到野百合世代的自我否定的演出,我們看到批判知識份子對於「公投」的「含淚支持」或「勉予支持」,我們看到眾人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熱烈擁抱與無言接受。這一部份的見證收在「體制與反抗與知識份子」這一輯。
  除了作為一個批判知識份子的介入軌跡與歷史見證外,這個集子到底為什麼還值得出?為什麼還值得浪費森林與視力?我想,最終的一個理由無外乎,這裡所蒐集的文章都是不合時宜的文章:在大家都堅稱好時,我但願看到它的壞;在大家都堅稱壞時,我但願看到它的好。因此,我不合時宜地批評雙李氏、不合時宜地批評多元文化、不合時宜地批判野百何世代、不合時宜的批判全球化。這令我想到台社十五週年的集體基調論文──「邁向公共化、超克後威權」,之所以激起某些人士那麼大的憤怒,不外乎它在眾人(包括泛藍)對過去的國民黨皆曰殺時,我們願意看到它的好:國民教育與公共衛生的普及、財富分配的相對平等、以及國家機器相對於資本的不穿透性…。台灣社會的歷史意識其實一直是高度自我閹割的,無法在自身的歷史中學習,以至於我們從來只能活在一種政治正確的氛圍下,把政治正確當成學術、當成真理,無法對自身的過往進行適切的理解與評價,因而也無法對現在與未來作適切的認識與評估,無法面對真實存在的全球的、區域的、與在地的「四海困窮」。為了描出一條批判知識份子的線,我在「體制與反抗與知識份子」這一輯中也收入了幾位我認為重要的批判知識份子的介紹與討論。
  在主導的政治正確情感結構下,真實的、巨大的危機與痛苦皆被政治正確的語言消解掉。於是有知識份子逃避到以抽象語言建構的烏何有之鄉,在那裡互灑歐風美雨,作學術之潑水節,「摭拾虛辭以相誇煽」。以非歷史、非現實之自戀「學術」狐步避世。
  四百年前,清學始祖顧炎武對明末的王學末流背對現實、空談心性,就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他說,今之學者
  舍「多學而識」以求「一貫之方」,置「四海困窮」不言而講「危微精一」。(引自新會梁任公《清代學術概論》)
  這個批評於今依然橐橐作響。難道,今天不是拿慾望文本身體與解構取代「心性」,以強制性過度解讀(即,只讀書還只求甚解)作為「一貫之方」嗎?
  今天,台灣社會內部人群之間的撕裂與恐慌、政治正確下禁閉的嘴或扭曲的舌、日漸惡化的社會正義、台灣海峽上空的低壓戰雲,都是今日的四海困窮之狀,都是時代向我們展示的迫切危機。我們不應以它們為問題、為目標,多學而識嗎?
  我在想,這個文集裡的文章至少是置四海困窮而言的。
  這個文集的出版,要謝的人很多,因為如果沒有一個如《台灣社會研究季刊》這樣的一個批判學術社群作為一個生態環境,很多東西是長不出來的。因此,謝謝台社全體同仁。要特別謝謝瞿宛文,沒有她雖堅定但不礙溫暖的督促,這本集子實在不知何時會出。最後,謝謝台社之友小呆女士在編輯與校對上的慨然相助。

目錄

第一輯 社會運動的軌跡

1五二0事件
2論現階段無住屋運動的理論與實踐
3一九八八年的國家、法律、資本、與工運
4南台灣島上戰鬥的工人──顏坤泉的故事
5大閱兵與小閱兵
6反叛選舉工業──學運的第三條路
7罷教權的權力與權利
8地方的再發現

第二輯 族群、國族與國家

1族群認同、國族認同與解放政治
2族群政治與人的解放──從老兵的抗議談起
3土地、槍桿與資本──關於族群、階級與歷史的初步思考
4「四大族群」提法之商榷
5朱天心的前世今生──談朱天心的兩篇眷村小說裡的族群、性別與階級
6眷村與我
7小心你的「民氣」不要讓別人操縱──從千島湖事件談起
8新文化論述,不自覺的文化傲慢

第三輯 民粹與戰爭慾望

1摘掉部族主義的緊箍咒──評「台灣論」現象
2如何超越小林論的自我封閉意識與戰爭慾望
3對沒格調的戰爭應有更高格調的反戰
4反戰不是簡單的反美
5該從傲慢帝國的肩膀上落下來了吧
6放鷹者小心失控
7台灣的放鷹者

第四輯 體制與反抗與知識份子

1現代性、國家與社會運動
2李登輝的新霍布斯主義批判
3知識份子可自外於民主運動?
4 韋伯的「價值中立」(立報)
5李遠哲現象與當代台灣民主政治危機
6那個投票是公投?(是民主公投,還是總統擴權?)
7公投是誰發動的?這很重要
8百合既腐,其臭尤甚於蕪草!
9檢驗野百合世代,此其時矣
10農民苦難也有深層結構
11理性的一個聲音
12歌頌弱者?
13評錢永祥
14訪問湯普森 (E. P. Thompson)
15知識份子米爾士先生
16反全球化該召喚出什麼樣的知識與政治?
17知識之錨
18積極的疏離
19記憶與戰鬥
20晴空與芭蕉之外:台社第五十四期編輯室報告

第五輯 時代的一些眉目

1頭目哈古
2李敖──自由主義大野狼
3英雄與傻逼
4春雨中消失的蔣介石銅像
5一杯卡布基諾
6廢除死刑、向上提升
7外勞的人權就是我們的人權
8靖廬半日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