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社研究論壇 13 《全球化下的亞洲跨國企業勞工:抗爭的圖像》

全球化下的亞洲跨國企業勞工:抗爭的圖像
Labour in Globalising Asian Corporations: A Portrait of Struggle
台社論壇—13
編 者:張大業
翻譯:蔡志杰、徐子恒、林佩君、康世昊、劉珊伶、宋文揚、徐嘉蔚、劉念雲、王孟瑜、陳瑋楨、蘇盈如
執行編輯:柳琬玲 封面設計:黃瑪琍
出 版: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發 行:唐山出版社
定 價:480元
出版日期:2010年 7月
ISBN:978-986-85037-7-9

中文版說明

 本書原標題Labour in Globalising Asian Corporations: A Portrait of Struggle,為「亞洲跨國企業監察網絡」(Asian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 [ATNC] Monitoring Network)的系列叢書其中一本,2006 年由位於香港的「亞洲專訊資料研究中心」(Asia Monitor Resource Centre,AMRC)出版,國際標準書號ISBN為978-962-7145-30-1。
  亞洲跨國企業監察網絡成立於2002 年間,是一個區域性網絡,由來自亞洲各國的勞動議題非政府組織(NGO)及工會所組成,企圖透過不同國家間的勞工力量串聯,以對抗資本跨國流動對勞工權益的危害、提升勞動條件。
  以往,對於跨國企業的監察工作常來自外在於勞動現場的角色(例如透過消費者抵制運動來對品牌商施加壓力),反而基層勞動者組織性的團結力量成為其次。亞洲跨國企業監察網絡成立的目的,並不僅僅代表著一個亞洲在地的網絡而已,我們更試圖透過在地團體、基層勞工的跨國連結與組織性力量提升,逐步實現在勞動現場直接抗衡跨國資本的目標。也唯有如此,消費者抵制運動才足以發揮它更為有效的作用。
  在運作方式上,亞洲跨國企業監察網絡的成員分為三個工作小組:研究、教育培訓與跨國串聯。其中研究組會配合教育培訓組及跨國串聯組的需求,設定年度的調查研究目標,以進行具體的研究內容。理想上,研究組的產出內容,當可作為其他兩組工作的能量支援,譬如說,當我們能夠掌握跨國企業的管理模式之後,才比較容易找出相對應的、可克服其管理模式的勞工組織方法。
  本書的成果來自於某一年度的集體研究項目:研究組成員試圖從亞洲主要的四個資本輸出地區(台灣、香港、韓國及日本)各選定一家跨國企業,在其資本輸出地及資本輸入地各自收集相關資料及實際勞動條件,以展現這些亞洲跨國企業的資本移動方式、管理型態,還有資本輸出地與輸入地的勞動條件比較等。後來選定的企業分別是台灣的大同、韓國的三星與日本的豐田(香港的案例因故未能完成)。
  本項研究相當程度上受到Capital Moves: RCA’s Seventy-year Quest for Cheap Labor這本書的啟發,它研究了RCA這家跨國企業不斷尋求廉價勞動力的資本移動過程。而本次研究除了運用類似的路徑以研究亞洲跨國企業之外,還是一項集體研究的成果。之所以說本書是集體研究的成果,乃因參與研究的成員雖各自依據在地的資料進行寫作,但我們遵循著一致的研究理念,且研究對象就是集中在這幾個亞洲跨國企業。細讀之後,讀者當發現,各章之間的關聯性極強。
  本書中文版得以問世,是因苦勞工作站的促成,而本書大部分的中文版譯註,是由蔡志杰所加。苦勞工作站(台灣勞工資訊教育協會)一直是「亞洲跨國企業監察網絡」的團體會員,也積極從事反對血汗工廠運動及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議題,好幾次參與跨國企業勞資爭議的勞工聲援及串聯活動。我們亦感謝台社採納這本書的中文版作為台社論壇叢書之一。
  最重要的,必須歸功於本書中文版的翻譯志工群,其中有幾位太客氣甚至無意留下自己的介紹。這些朋友很盡責,其實早在一年前就完成翻譯,是後續的編輯工作拖延了許久,再次特向翻譯群們致謝並致歉。從本書英文原版發行至今已過了一段時日,書中所述隨著時勢的移轉,具體的勞動條件或許有所改變。但本書的重點意在介紹亞洲跨國企業的管理模式及其對待工人及工會的方式,相信這些要旨並不會隨著時間而有所太大更替,讀者或可掌握這些要旨,而得本書的精華價值所在。
  關於亞洲跨國企業監察網絡的進一步狀況,可上其英文網站瀏覽相關資訊:http://atnc.org/html/index.php。

前言

張大業 作/蔡志杰 譯

 在過去的20 年中,亞洲勞工的朝向組織化亦即亞洲工運的社會基礎,已經獲得顯著的發展。在已工業化的經濟體中,例如日本、韓國及台灣,「第三代」的勞工持續膨脹,代表著服務業的成長,尤其是增長的婦女勞動力參與。以往不被當成市場營利的活動,或所謂的非生產性勞動,例如看護工作,現在已成新興的熱門產業;參與這些活動的勞工獲得報酬,意即原本被視為由「公部門」提供的服務,已經逐漸由私人營利事業所替代。生產性的勞工(傳統勞工運動主要組織的對象)與非生產性(或再生產性)的勞工(大部分是女性,傳統上大部分不被認為是重要的組織對象)之間的差異,已經被彼此之間互相交織的關係所拆解了。
  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的大量人口,以往主要參與自我維生的活動,現在成為了雇傭勞動者。把人們整合進全球價值鏈的過程是強制的,目的在於避免任何非資本主義的社會關係倖存下去。它的邏輯規定了,人類生活的任何面向不得被非市場的機制所組織起來,即使只是其中一部分;農民也不能獲得赦免而必須從屬於市場的支配。最終的圈地運動,透過強而有力地將人們從「共有」中驅除出去,伴隨著「公部門」的大量私有化與農業的大規模工業化,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完全邊緣化小規模耕種。當資本主義市場中的勞動力隨著資本移動而擴張時,無處不在的勞動力變成了這共同實體。
  當勞動變成亞洲人口共同的維生方式,它同時亦被給予了一個特別的本質。隨著「勞動」的特殊歷史形式、條件與定義在全球範圍內被侵蝕,它普遍地被非正式化。在發展中國家,制度性勞動保障的缺乏、工業化的未成熟,以及人們被整合進資本主義社會關係等因素,製造出一個特殊形式:勞工在增長中的非正式經濟部門被當成僅是生產的一項要素對待,而沒有來自工會或國家的制度性保障。隨著非正式部門成長,發展中國家內傳統的自我維生及再生產性婦女勞動力,現在與市場化及生產性活動的倖存形式混合起來。對已發展國家的勞工而言,增長中的非正式部門大部分是(但並非一定是)正式雇傭關係中溶解出來的部分。以往是正規雇傭關係而享有制度性保障的勞工,越來越多變成可丟棄的非正規勞動力,不管是以短期契約或法律上不確定的雇傭關係之形式出現。正是這些缺乏保障的勞動人口,被低工資所剝削,而只買得起由發展中國家進口的廉價商品。另外,以往被大企業所直接掌控的工作及服務,現在被委外至自營作業者身上,但大企業對工作及服務的掌控並沒有減輕。不論在已發展或發展中國家,理論上被國家勞動基準等法令所保障的正規職勞工,實際上並沒有「力量」去享有權利,面對不斷升級的非正規職雇用形式,越來越沒有防禦力。隨著正規職與非正規職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在資本主義世界中從事正規職的勞動人口,也就是所謂的「傳統」勞工階級正逐漸減少中,而勞動再度為新的形式與特質所擄獲。
  從而,傳統的工會運動是立基於隨著民族國家經濟發展而發展出的勞動之特定歷史階段,在此階段內勞工與資本的勢力透過制度設計達到平衡,現在這樣的工會運動已面臨困境。當傳統的勞工運動無法面對困境,圍繞著「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這個主題而形成的產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雖然這項主題要求企業承擔並主動促進勞動條件的提升,企業社會責任的提法仍難以避免把保障勞動權利之機制私有化的風險,因為它太過依賴跨國企業自身及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產業,譬如說社會審計(social auditing)企業,其運作總是聚焦在,實行企業社會責任所需的支出及所能獲得的公共形象效果間要達成市場均衡。當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一種產業而不斷增殖時,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一項運動已經失去它的敏銳、在勞工的工作現場只提供極少的改進措施。勞工運動急需再造,而且逐漸了解到,光是組織上量的提升並無法克服目前的危機,唯有勞工運動在組織方式及體現勞動人民之利益上有質的改變才足以回應。
  在亞洲地區內這些把勞工以社會議題組織起來的新趨勢之中,其問題核心乃是不斷流動的跨國企業(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TNC)。在過去20 年中,資本的全球流動不管以金融業或製造業投資的形式出現,其金額都是史無前例的增長。以致,幾乎所有亞洲的產業都被整合進全球性的市場關係中。其新發展集中在去除所有有礙資本於產品、產業或國家間流動之「不必要」障礙,以尋求更好的獲利。對於勞動保障及市場的規範,不管是來自於國家或工會的力量,都被視為是資本於國內及國際間自由流動的明顯障礙,而在亞洲每個國家中遭受嚴厲打擊,即使在尚且缺乏有力的工運來推動立法的狀況下。資本現在已經進入我們社會生活中的空間、時間與各面向之中。它把原本聯繫到人道生活的所有事務都轉化為商品,並把社會整體轉化為製造與消費商品的場域。
  亞洲跨國企業監察網絡在過去三年中,透過探討資本流動及勞動彈性化等議題,不斷嘗試搜尋新勞工運動的基礎。我們一系列集體研究的目標,是要去了解亞洲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之勞動形式轉換的情形,及其與此區域內跨國企業擴張的關聯。尤其,我們專注於來自亞洲資本輸出地區—如日本、韓國、香港及台灣—之跨國企業,看它們如何扮演把亞洲發展中國家的勞工整合進全球生產的角色,並建立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及資本國際流動的特殊模式,從而形成特殊的社會發展。當亞洲跨國企業監察網絡的第一本集體研究於2005 年出版時,我們透過深入檢視外國直接投資的趨勢及勞工反抗的不同形式,展示資本流動的一般圖像。這本新書則考察「工作」被亞洲跨國資本流動所重新安排的方式,追蹤跨國企業與在地勞工間的互動。這裡我們介紹三個勞動與資本互動的故事。這些例子包括新興跨國鉅子三星電子的演化、世界最賺錢的汽車製造商豐田,以及台灣倖存的國貨品牌大同,本書展示了跨國企業如何透過跨國運作及其在日本、韓國、台灣、印尼、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及中國的資本擴張,改變了勞動天地與勞工的生活。我們希望,這本書在社會關係為全球化大轉變所翻騰的關頭,對於了解亞洲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勞工問題有所貢獻,且這特殊問題正是因資本於亞洲內外持續流動,而把勞動變成非正規職並純然資本主義化。我們並希望這本書能引發更多討論,關於如何沿著跨國企業的外包鏈建立新的勞工組織方式,我們相信許多國家中的勞工已經在進行這樣的工作。
  本書,即亞洲跨國企業監察網絡的第二本集體研究集結,是比第一本更為困難及具挑戰性的。以集體研究來形容這本書是更為適當的,因為本次研究的設計、執行與檢閱過程是共同完成的。雖然我們多少達到我們追求的目標,但還是有缺點。這本書的出版,比原先規劃時間遲了將近半年。因為許多不同原因,本來計畫作為比較研究的部分文章,後來沒有完成而無法收錄進這本書裡。我向柬埔寨及印尼的研究夥伴們致上誠摯歉意,希望集體研究的過程能夠幫助所有參與團體至少發展出進一步研究的想法與動力。我希望這個網絡以過往研究的經驗與教訓為基礎,能夠在下次集體研究中克服缺點。許多人對這本書的出版作出貢獻,唯有網絡中行動者兼研究者的堅實承諾才得以使這部作品完成。感謝金子文夫、黃靜文、Dennis Arnold、遠野、Sobin George、Krishina Shekhar Lal Das、Iman Rahmana、Sim Soucheata、蔡志杰、K Shan、Sangah Lee,以及許多參與田野研究的夥伴。我們並受惠於War on Want 的Guillermo Rogel 及Oxfam Solidarity的Hilde van Regenmortel,他們對我們的研究計畫給予持續的支持。最後但不是最少的感謝,要給我在亞洲專訊研究資料中心的同事們,梁寶霖、Sanjiv Pandita、Omana George、黃月媚、Doris Lee、Ah King、Winnie Wong 及Muriel Yeung,他們的支持及鼓勵。特別感謝Ed Shepherd,他承擔本書校對及排版的工作。

目錄

中文版說明

前言/張大業 作/蔡志杰 譯

【第一部份】

三星

1 三星集團的資本移動:戰鬥與抗爭的圖像/張大業 作/徐子恒 譯
2 三星化或是中國化?三星電子在中國的勞動關係/黃靜文 作/林佩君 譯
3 跨國企業中的勞動行為和工作條件:三星印度公司的案例/ Sobin George 作/康世昊 譯
4 三星泰國公司:迴避直接的勞雇關係/ Dennis Arnold 作/劉珊伶 譯
5 三星馬來西亞的勞工:處在國家與跨國企業的聯盟之下/ Labour Resource Centre 作/宋文揚 譯

【第二部份】

豐田

6 豐田與亞洲汽車業勞工/金子文夫 作/徐嘉蔚 譯
7 豐田在泰國:全球化生產下的「和諧」勞資關係/ Dennis Arnold 作/劉念雲 譯
8 豐田在菲律賓:駛向夢想或駛向盡頭?/遠野 作/王孟瑜、陳瑋楨 譯
9 跨國企業中的勞動行為和工作條件:豐田印度公司的案例/ Krishna Shekhar Lal Das and Sobin George 作/蘇盈如 譯

【第二部份】

大同

10 大同:從國貨第一品牌到外移/蔡志杰 作

Table of Contents

Preface / Dae-oup Chang

[ Part 1 ]

Samsung

1 Samsung Moves: A Portrait of Struggles / Dae-oup Chang
2 Samsungisation or Becoming China? The Making of the Labour Relations of Samsung Electronics in China / Monina Wong
3 Labour Practices and Working Conditions in TNCs: The Case of Samsung in India / Sobin George
4 Samsung-Thailand: Avoiding Direct Capital-Labour Relations / Dennis Arnold
5 Workers in Samsung Malaysia: Under the State-TNCs Alliance / Labour Resource Centre

[ Part 2 ]

Toyota

6 Toyota and Asian Automobile Workers / Kaneko Fumio
7 Toyota in Thailand: Capital and Labour in ‘Harmonious’ Globalised Production / Dennis Arnold
8 Toyota in the Phlippines: Drive Your Dreams or Drive to the Bottom? / Tono Haruhi
9 Labour Practices and Working Conditions in TNCs: The Case of Toyota Kirloskar in India / Krishna Shekhar Lal Das and Sobin George

[ Part 3 ]

Tatung

10 Tatung: From Taiwan Number One National Brand to Moving Out / Tsai, Chih-Chie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