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社研究論壇27《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上、下)

27-127-2

台社論壇叢書27
作 者:徐進鈺、廖彥豪、凌宗魁編
出 版 社: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
出版日期:2015年6月
I S B N:978-986-90860-1-1 (全套 : 平裝)
定 價:上冊450元 下冊340元

 

從一本台大城鄉所教師的訪談紀錄,勾連到對台灣戰後社會與知識狀態的反思。

【書訊】
《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訪談錄(一)》此書為城鄉所五位創所資深退休老師的學思歷程、在城鄉所時期所參與的教學研究、專業實務與社會實踐的紀錄與反思,最後並提出對於目前城鄉所的發展定位與當下台灣專業界與社會發展困境的各種質問與反省:本書內容包括王鴻楷老師、夏鑄九老師、華昌宜老師、陳亮全老師及劉可強老師等五位;以及由編訪團隊和主編所分別撰寫的編者序及編者導言,針對本書的出版動力、過程與定位做出說明;此外並邀請了從都計室時期到城鄉所階段,屬於不同世代、目前在不同研究領域與社會位置的七位畢業校友和研究助理(都計室時期),對於本書與城鄉所的歷史發展和定位進行回顧與反思。


【推薦】
台灣相當缺乏有關空間政治、社會發展及知識生產三者間辯證發展與批判性回顧的文獻,這使城市與區域研究呈現一種行動主義、實用主義及規範性的知識狀態,即使採取所謂「批判取向」,也多以西方(包括日本)移植來進步的價值,用來矯正/抗議經驗現實的缺陷,這使可能的深刻反思,就相對於倡議及實踐這些價值的論述而言,顯得蒼白無力。在這當下,城鄉五老的訪談,是以理解城鄉所為首的空間改造計畫的來由及其限制,協助揭開這深層反思的縫隙,從台灣規劃專業的發展歷史來看,這本書紀錄著專業論述與實踐的轉型,是重要的歷史檔案。──徐進鈺

城鄉所與基金會在台灣政經變遷過程扮演的角色,是將空間置於發展問題的核心,並將社會帶入空間專業的論述與實踐。更深層的影響,是將發展的意義從狹隘的經濟成長與形式民主,提昇到對人,及對地方、人文、自然環境的尊重。這實踐方向試圖達到環境倫理與發展價值觀的改變。因涉及深層的倫理與價值,就不只是社會實踐,更是文化實踐。從這樣的角度看,城鄉所與基金會就不只是重要的「社會現象」,更是一個「文化現象」。──邢幼田

我們該自問城鄉所為台灣與規劃專業開闢了那些空間?這些空間又如何繼續啟發著變革或溝通的行動?五位城鄉所奠基者的訪談,如果不只把這些文本當成學界的回憶錄或對行內後輩的提點,而是將他們的人生篇幅攤開在台灣知識工作者的世代卷軸上,甚至戰後東亞現代性的系譜上,就會對台灣戰後規劃思想的流變有更深刻的理解,或許這正是本書的意趣所在。──林正修

 

【編輯與工作團隊簡介】
徐進鈺 
現任台大地理系教授,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地理系博士,1988-1990年就讀台大城鄉所。2006-2012年間先後擔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主編與社長。

廖彥豪
現為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助理。暨南大學公行系學士,台大城鄉所碩士。碩士班期間曾籌畫與執行多項以「台灣戰後空間規劃史」為主題的訪談、研究與數位典藏計畫。

凌宗魁
現為國立台灣博物館規劃師。中原大學建築系學士,台大城鄉所碩士。曾任職台大城鄉基金會、中原大學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

吳靜怡
嘉義大學園藝系學士 ,台大城鄉所碩士, 曾任職中經院輔佐研究員,目前正在城鄉規劃與環境治理的工作領域打滾。

于欣可
20歲前在社區觀察過921災後重建。30歲前,囫圇吞棗讀了些書,空想幾回後,想從空間實踐民主、用民主構築空間。30歲後,希望能確定人生的戰鬥位置,過去所對抗、反省跟關注的,能想更清楚,看更遠,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往前走。

林懿寒
現為奧維多整合行銷公司平面設計師。東海大學建築系學士,曾就讀台大城鄉所碩士班。

 

【目次】
編者序/廖彥豪、凌宗魁 
編者導言:反思空間政治的話語與實踐/徐進鈺 
導  言:空間實踐與理論化:台大城鄉所與城鄉基金會/邢幼田 
訪談錄與補述
1 王鴻楷老師訪談
2 夏鑄九老師訪談
3 陳亮全老師訪談
4 華昌宜老師訪談
5 劉可強老師訪談
所友的話